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平方米,把阳台、厨房、卫生间改成卧室,甚至用布帘隔开、用帐篷打地铺等方式躲避检查。这样的“群租”现象,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记者刚刚从市住建委获悉,市住建委(市精细化办)联合相关部门,正在持续开展“群租”治理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徐汇、静安、黄浦、闵行、松江、奉贤、普陀、金山、崇明等9个区已经实现对已发现的“群租”点位进行“清零”的目标。
今年9月6日,上海市住建委(市精细化办)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本市住宅小区“群租”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了整治的工作目标,将通过三个月集中整治,到今年11月底,已发现“群租”线索排查整治要清零,“群租”投诉要大幅下降,要让居民满意度明显提升,坚决守牢住宅小区出租房屋不发生安全事故的底线。
在整治过程中,通过“挂图作战”,居委会物业及时发现、及时整治,快速清零。比如静安区的芷江西路街道,运用“七步工作法”,即通过“巡查、发现、报告、录入、督办、查处、监管”七个步骤的相互衔接,形成闭环式工作模式,通过“铁脚板”的力量,实现了对“群租”房从发现、整治到长效监管的全流程有效治理。
普陀区万里街道的多个居委建立“群租”安全隐患定期例会制度与24小时响应机制,街道平安办、城管中队、值班室等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受理群众相关举报,做到“早发现、早认定、早处置”。
还有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他们统筹辖区内相关部门、网格队伍、社区干部、居民骨干等各方力量,确保形成“群租”巡查、发现、认定、处置、回访的治理闭环;杨浦区大桥街道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联合国税局、公安、消防、综合执法队、城建中心、居委、物业等部门,不断加强宣传动员、动真碰硬“亮剑”,对辖区内的“群租”顽疾全面开展排查和整治,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群租群居”的“疯长”与“返潮”。
此外,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建立了“群租”整治数据库,研判问题和线索。在“群租”整治开展之初,工作人员走进辖区1500多个门栋,获取第一手信息,通过信息的分类整理汇总,建立起街道“群租”整治数据库,并且实时更新“群租”整治的动态数据。
如今,各个街道“群租”的数据都上了精细化工作平台,精确、精准、真实、实时,真正做到让“群租”无法遁形。
住建委还表示,整治的目的,不是把这些“群租”对象赶走。市住建委二级巡视员梁建安说,这些人客观上是赶不走的,他们还是要找地方居住的,因此堵疏结合是这次整治过程中有温度、人性化的操作。
住建委表示,引导专业化、规模化租赁企业通过收储、代管已整治“群租”房等形式,规范开展代理经租业务。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各区、街镇根据区域人口实际,支持市场主体盘活辖区内存量资源,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非居住房屋合规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从源头缓解租赁住房供需矛盾。
目前,上海已明确“十四五”住房租赁发展任务,出台《上海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坚持租购并举发展方向,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放在“十四五”重点任务的首要位置。“十四五”计划形成供应租赁住房42万套(间、床),占供应总套数的40%。其中,租赁房22万套(间),床位20万张。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