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台的功放机、播放机、调音台一层层码在两个铁柜里,老张插上耳机听监听器里传回来的声音,扭动功放机的按钮调整音量,花裤子、卡其棉质西装,二八分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张惠国是一名DJ。
不过他的操作台不在炫酷的酒吧或迪厅,而在每个人生活中都不可缺的大卖场。穿过超市办公区低矮的走廊通道,就是超市的调音区,几十台设备共同管控卖场里的背景音乐。
“你以为超市音乐就是网上找个歌单随便放放?我们超市里的音乐都买过版权,每次签约金额能达到百万元,我也是个‘百万音乐producer’”,老张骄傲地嘴角一扬。
“嘀嗒嘀嗒嘀哒嘀嗒~”,耳机里正在放歌剧《图兰朵》的选段《今夜无人入眠》,58岁的张惠国跟着哼唱了起来,老张喜欢随时随地哼上两句。
“我有点秃了吧?”拍摄时,58岁的老张顶着一头可以秒杀80%中年人发量的密发腼腆地问。
从业近二十年的大卖场DJ、年近六旬的百万音乐制作人、自带bgm(背景音乐)的男人、文艺中年,和老张细聊后发现,他可以贴上很多标签。但老张把自己定义为“小克勒”。
老克勒,上海人都熟,小资,有腔调。什么叫“小克勒”?“我还没有那么老嘛,就叫小克勒,”老张笑眯眯地说道。
■老张介绍卖场里正在播放的音乐
超市也要DJ?“音乐选得好,会影响营业额的。”老张认真地说。
商场里的音乐,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刺耳,太低硬邦邦。低音200赫兹,高音1500-1600赫兹就差不多了。”
“同一首歌曲有不同演唱版本,谁唱得好谁唱得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放器乐演奏版,每个顾客都可以跟着哼唱。”
“交响乐要选择管乐器较少的小编制版本,超市空间大,不适合管乐器。”
超市bgm,背后是消费心理学的门道。
生鲜区的音量要轻,入口处要重。“买肉、蔬菜、水产要挑的,顾客要看品质、规格、新鲜度、价格,如果音乐响,顾客就会很烦,要走人。但到了标准包装区,无论是百货还是食品,音乐就可以大声点了。”老张介绍道。
音乐也要分时段。“早上10点钟左右,以经典老歌为主,用熟悉的音乐唤醒顾客的感觉;11点钟,重复的音乐提醒工作人员补货;下午基本以弦乐为主;到了晚上,年轻人下班了,增加流行音乐的部分。”
“每个客人在店平均时长是一小时左右,我们要保证客户能听到10首不一 样的歌曲。”
背景音乐每个季度做一次,遇到节日还要出特定版本,儿童节放《祈祷》,春节放《恭喜发财》。
在老张供职的大润发,《恭喜发财》一年要放上20万遍。
不仅是应景。过年时人流量大,为了避免拥挤,要缩短客人在店时间,就要放快节奏的歌,“平时放四三拍四四拍的歌,春节就要放四二拍的歌了。”
一二月也是超市促销力度最大的时候,配上节奏欢快的歌,“一边逛一边甩头,东西就买完了。”
老张说,流行歌手来来去去变化很快,为数不多没被挤出过歌单的就是《恭喜发财》。得此殊荣的还有费玉清的《晚安曲》,是每天闭店曲目。高居榜首的还有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
■超市里的调音台
在大润发,有专门的音乐小组,由爱好音乐的员工组成,负责卖场里背景音乐,老张是音乐总监。
每到一个新季度,老张定好歌单后交给音乐版权公司,由版权公司做好CD拷贝发往各门店。每个季节的歌单、每个区域的音量,都由张惠国所在的音乐小组统一指导。
但老张从来不去自己商场买东西,为的是避免熟悉感。
陪老婆逛街时,老张总会犯职业病,研究商场商店里的背景音乐。有新商场要开业,老张会结合商场定位琢磨歌单,像是做作业。
虽然播放各种音乐,但老张自己最爱的是古典乐。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老张刚参加工作,月工资只有36块的时候,花了50块钱买了唱机放大器,配上自己做的音响听。老张大概能算得上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的黑胶听众。
他记得那个时候要在西藏中路排队买黑胶唱片,资金不充足的年代,老张还和同好们交换唱片听。“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大的2张3块多元,小的6张两块四毛。”
■超市歌单
出于自身的热爱,古典乐也成了超市歌单里经常出现的音乐类型。
在超市的几个小时,记者从韦瓦第听到舒曼,从李斯特的练习曲听到普契尼的歌剧。
在大卖场里放古典音乐,顾客听得懂吗?
一开始,老张也担心顾客听不懂古典音乐。经常巡场跟顾客交流后,老张放下了心:“不要低估我们的客人。对于卖场音乐,他们不是要听懂,而是听得舒服听得快乐,关键是听音乐的感觉。”于是,歌单里古典音乐的比重越来愈多。老张骄傲地说:“曾经还有顾客写信到总部要我们的歌单呢。”
“超市的背景音乐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样顾客才会记得我们,愿意做回头客。”老张觉得有品位的音乐就是大润发的特色。
在卖场里放古典乐,老张想把音乐里的感动与美好传递给商场顾客。
老张并不是一开始就听得懂歌剧、交响乐,“坐在沙发上听得头晕想睡觉”。后来,老张学哲学看历史书籍,听田艺苗的课看王勇的书,试图搞懂古典乐。
“有一次去梵蒂冈旅游,看着眼前的教堂我突然想起听过的古典乐,顿时泪流满面,”老张这样描述自己的顿悟时刻。
任督二脉打通后,老张在游览黄山时会联想起马勒的作品,也被《二泉映月》里盲人阿炳对生活的留恋感动到泪流。
“我对我儿子说,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爱好,当你碰到痛苦时,当你不快乐时,你会迷失的。”对老张来说,爱好如同信仰。“我想让音乐流淌进我的血液里。”
“好音乐听多了,挑男人的眼光都会好的,”老张笑着跟同事小姑娘说道。
现在,老张每年要买上十几张唱片,花掉6000多元,每张唱片100元起步。家里设备齐全,从德国黑胶唱片机到法国CD机再到美国功放,最贵的一条线就要好几万。
■老张家里的黑胶唱机
这几年,老张想把超市背景音乐做点新花头,“做成点歌方式,给顾客提供表白、过生日点歌服务。”
这是老张追老婆用过的招数。“那时候谈恋爱,我带她去人民公园玩,兜里踹个海燕收音机。到了10点整,我打开电台,里面传来:‘接下来,有一位张先生为他正在热恋中的女友点了一首谭咏麟的《一生中最爱》’。”
老张说,这不是搞噱头,是一种贴近顾客的互动方式,可以拉近与顾客的距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唐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