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用产业支点绘就湖北新篇章

在第四届进博会四叶草的中央广场,有一片充满科技感的灯光装置,波浪般律动起伏,格外亮眼。这一根根灯杆对应一个个支点,诠释着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核心理念。

在本次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湖北省综合形象展区内,艺术与科技碰撞出的火花,构成了一张灵动的湖北地图,也照亮了以“科技前沿、产业引领”为招牌的湖北名片。在进博会期间,参观者在这里可以遇见一个熠熠生辉、充满活力的湖北,也借进博会这一窗口,湖北向世界展示了开放与创新的多元形象。

“光谷长廊”,感受创新驱动力量

湖北,自古以来有九省通衢的美称,地处长江中游,富有荆楚之美誉,灵秀之蕰意。那么,在进博会,如何通过可视化手段表达湖北的“灵秀”和“科技”呢?

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珞珈一号01卫星的模型。这一由武汉大学与相关机构共同研发的卫星,是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于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升空。展示以视频与模型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湖北从卫星设计研制、卫星智能制造到火箭的研制与发射的全卫星全产业链发展能力,让参观者感受到科技力量带来的震撼和自信。

紧接其后的,是组成本次湖北省综合形象展区主体——一个名为“光谷长廊”的装置。这条窄窄的长廊,每次仅可一人通过。内侧墙面上印有《光谷科技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开篇,展区侧重介绍了湖北省着力创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东湖科学城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决心。

是的,既是“最快意的江湖”,也是最前沿的科学中心。从屈原的“行吟泽畔”、李白的放鹰台题诗,到如今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东湖,再次展现了生态之美与科技硬核的完美融合与创新实践。

每一位步入长廊的参观者,都可以沉浸式地了解湖北科教上的创新,以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科技强省“四梁八柱”的重大举措,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湖北将“中国光谷”打造成为“世界光谷”的战略决心。

“光芯屏端网”,打造产业集聚势能

一项项先进的产品技术,强化了高端产业的引领作用;一家家重点高新企业,汇聚了产业链集群的庞大势能。

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湖北省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壮大5万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与此同时,《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打造“光芯屏端网”世界级产业集群。

展区内展示有“光芯屏端网”相关重点企业及一系列实物展品。比如,28nm制程Kepler A100音频定位芯片,这枚专门解决卫星导航无法室内高精度定位难题的芯片,是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是全球首款基于RISC-V高精度音频测距的专用芯片,拥有自主可控、精准定位、容易布设、任意智能手机均可接入、无限并发、保护隐私等六大特性,应用场景十分丰富。

此外,展品还有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的入⻔级红外热成像仪、全自动红外热成像测温告警系统;武汉需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走迷宫机器人;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光纤掩膜板等等。借由这一系列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等核心产业集群的相关产品,参观者可以全方位体验湖北省在“光芯屏端网”领域的强大势能。

协同发展,共创开放新高地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距今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曾如此吟咏江城武汉。

而今,武汉不再只是武汉。为了探索大都市的发展,武汉由市域走向区域,一个以武汉为圆心,覆盖⻩石、鄂州、⻩冈、孝感、 咸宁、仙桃、天⻔、潜江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圈正在重新定义“武汉”。

在协调发展篇章中,展区主要介绍了湖北实施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 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即以全省高质量发展撬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和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不只如此,“襄十随神”(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宜荆荆恩”(宜昌、荆州、荆⻔、恩施)也囊括于城市群协同发展中。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位交通和市场空间的优势。因而,近年来,湖北省推出了不少重大举措,包括强化交通枢纽和市场枢纽功能,建设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着力建设“祖国立交桥”、全国商贸物流中心、全国消费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等。

在开放高地篇章中,展区别出心裁地对湖北省地图再设计,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荆楚如何从“九省通衢”升格为“九州通衢”,如何以大气磅礴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一江春水向东流”雄伟壮丽的格局。

湖北,灵动秀美的千湖之省,让我们在进博会的舞台上,用一曲悦动的旋律,谱写出一幅用产业支点绘就的新篇章。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周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