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黄宇龙
自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1829年创办赛艇对抗赛、然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在1852年玩两校赛艇对抗以后,赛艇这项运动仿佛就与“名校对抗”这个概念产生了很难分割的属性。
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23日在苏州河开赛,在重头戏4.2公里追逐赛中,有奥运冠军选手领衔的专业组竞争,从竞赛意义上讲当然是最激烈的,但有北大、交大、同济等高校参与的高校组,在岸边引起的欢呼声加油声也很震撼。
关于高校和赛艇,说起来典故确实不少。
早在1999年,北大清华就搞过名校赛艇对抗赛,当时比赛地点放在北京的昆玉河,从颐和园划到八一湖码头,大概6公里多。第一届举办的时候喊出的口号就是“百年大赛”,中央五台还全程直播。盛况空前,全民关注。
可惜,从1999年到2009年,这项赛事在举办完十届之后,淡出历史舞台。
在大部分上海人“想当然”的印象里,如果上海也要有两家名校搞类似赛艇对抗赛,大概应该就是复旦和交大对抗最有资格。实际上,上海也有过。复旦和交大也搞过赛艇对抗赛,可惜届数更少。
时至今日,现实情况是,复旦都已经没有赛艇队了。上海有几十所高校,但目前上海有赛艇队的高校只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和上海科技大学这5家。
这五家,这次悉数参加本届上海赛艇公开赛高校组的比赛,成绩还都不错。不过重点要说的内容不是这个。
我们要聊一聊目前中国高校赛艇发展模式中的“交大”、“同济”现象。
上海高校的赛艇运动开展,交大是“开山鼻祖”。这个地位,它们确实是当得起的。因为什么?几方面,比如开展时间最早(2001年),有专业运动员的特招权,参与国内外各类比赛的成绩最突出,为更上一级输送的人员最多,培养的教练员最多。
23日的高校组男子8人单桨,交大以15分3秒45夺冠,同济、海洋、立信、科技大学分列第四、五、六、八位。时间差距都在1分钟以上。专业特招,拿出来的水平和成绩,还是有说服力的。
同济大学世联行赛艇队的主教练周意男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单桨8人艇的成员之一,他当年以优秀运动员特招的身份进入交大,攻读了本科和硕士学位。2015年退役后,他选择去同济当老师。201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校庆那天,同济大学世联行赛艇队正式成立。
本届公开赛开始前一周左右,周教练与记者详聊过一次。他说,高校赛艇,要开展可不容易。首先你这座城市得有高校;其次你这座城市得有拿得出手的河道,而且学校得有训练的河道;第三你还必须有合适的经济支撑(一条艇大概30-40万,一支桨万把块);第四,训练的河道还得维护管理,环境也得符合标准。幸运的是,上海的很多高校都具备这些条件,但即便如此,能开展赛艇运动、能坚持把高校赛艇队办起来、运营起来的高校,还是只有5个。
更关键的是,周教练说了一个信息最撩拨记者的神经:“从我个人体会来说,交大和同济,走的高校赛艇发展模式截然不同”。
之前讲过,交大是鼻祖,享有特招优秀赛艇青年运动员的权利。年轻的赛艇专项运动员,资源就这么点,你招了,别人当然没有了。
别人就得想其它的活路。
同济的开拓之路就是,某真心热爱赛艇运动的校友,出资1000万成立赛艇运动基金,进而成立学校的赛艇队,并覆盖日常花销。而这个赛艇队,玩赛艇的人、练赛艇的人,都是周意男教练通过在食堂门口放海报、张贴栏放广告,以运动社团的名义,一个个招来的——大多数人进赛艇队之前,都没玩过赛艇。
不过有时候,世间万物就是充满辩证。如果说交大那些专业或“准专业”队员是“因为练,所以爱”,那同济赛艇队那些同学可能就是“因为爱,所以练”。
周教练说,目前赛艇队的队员来自多个院系,上课时间不同,他所能协调的训练时间就是清晨5点30-7点30,想把大学生在早上5点从宿舍的被窝里拖出来,没有一点“热爱”作为动力,是不可能的——他们不是专业运动员,无法用运动员的纪律去约束,只有凡人的热爱,是最大的动力。
更大的惊喜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真是“练一行、爱一行”,且还能玩出花来。
这些各个院系的高材生,在过去几年,陆续搞出了“划船器辅助滑轨设计研究”、“水上赛艇比赛自主裁决计时系统”这些科创成果,在全国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一金三银。最让周教练惊喜的是,还有队员在桨叶上动脑筋,为了帮助在静水中训练,通过流体力学的算法,模拟流动河道中桨叶的阻力情况,在桨叶上开发了一些减缓阻力的洞,发明了“静水桨叶”。
很显然,这些从高校的食堂门口、活动社团招聘栏里招来的队员,在某些创造力上,是远远胜过专业运动员特招生的。
去年同济赛艇队的队长,最终申请了波士顿大学的留学,据说就是之前去参加查尔斯河世界名校赛艇比赛时,有了这个冲动。还有两个同学,现在去了清华读博士,据说正在推动成立清华赛艇队——就是那种校园内完全由学生自主构建的社团式的、俱乐部式的赛艇队。
这样对比下来,是不是觉得高校赛艇的“交大模式”和“同济模式”确实截然不同?最终可能都奔着赛艇运动与赛艇人才的双向输送这个大目标。
放到武侠书里,这就是“青霞”“紫霞”之问,哪种更美,我们没有结论,结论留在每个人心里。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黄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