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大学生成为了电信诈骗的新增受害群体,不法分子专门“定制”各种诈骗剧本对在校学生实施诈骗。为此,松江公安分局大学城派出所依托“无诈校园”系列活动,全面开展各类反诈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影响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反诈意识,提升防骗能力。
生“内力” 实现劝阻精准化
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10万名师生这一庞大的群体让反诈宣传工作面临一定挑战。为切实保障在校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大学城派出所建立起警情处理快速流转机制,及时总结反思,通过增生“内力”将反诈劝阻精准落在实处。
不仅如此,大学城派出所还坚持每日开展联动劝阻处置13项标准化自查,每周对工作存在短板进行点评分析,每月总结经验做法进行推广。通过对大学生电网诈既遂案件的汇总分析,研判在师生中高发的诈骗类型、发案特点、七校不同的防控薄弱点,结合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典型案例,会同业务部门制定《高校电网诈联动劝阻工作手册》,帮助民警掌握反诈标准手势,全方位为大学生校园生活安全保驾护航。
引“外力” 实现反诈无感化
依托街道地校党建联盟这一平台,大学城派出所突破了原有单一依靠高校保卫处的做法,结合高校党组织和街道基层党支部共建稳固多元的“铁三角”,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目前,大学城派出所已整合七所高校及社会资源,建立了一支由大学生、宿管员、保安、保洁员组成的712人反诈宣传志愿服务队伍,定期配合民警开展反诈宣传活动。
为了让反诈宣传融入到大学生的衣食住行中,大学城派出所创新宣传路径,结合大学生钟爱点外卖的特点,积极联系辖区商家和各外卖平台,将宣传内容粘贴在外卖食品包装上,送到学生手中。同时,不断丰富校园内部、学生公寓和文汇路街面等学生上下学必经之路上的反诈宣传内容,让反诈宣传教育“无感无形、入脑入心”。
聚“合力” 实现宣传全域化
如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反诈宣传效率,实现反诈宣传无死角、全覆盖?
据悉,大学城派出所与校方紧密协作,以宿舍为单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内试点,组建了一支由147名寝室长组成的“安全宣传员”队伍,在专管民警及学校保卫处、辅导员老师的牵头下,定期接受培训,主动将民警发至群内的最新反诈知识和相关宣传案例在院系内尤其是各寝室内部开展推送及宣传,并每周在微信群内上传工作照进行“打卡”。
这种模式使得反诈宣传由原先的派出所至保卫处至学生处再至辅导员最后至学生班级群的四级模式,变为民警“直达”寝室长再至同寝室的其他三名同学的二级模式,减少了多层级带来的宣传“损耗”,力求让反诈小知识“无感化”融入学生的“衣食住行”,实现入脑、入心、全覆盖。
同时,校方将对优秀安全宣传员予以德育分奖励,并将学院的防范宣传工作纳入年终学校考核评比,通过内外“双驱动”,让扁平化的宣传途经得以畅通,也使得辐射式的宣传效应得以形成。
除此之外,在每年新生入学前,大学城派出所会提前印发致广大学生反诈骗的一封信,并在学工系统的网上注册环节中,设置了一套“反诈必答测试题”,确保新生群体全覆盖;联合辖区多所学校在学生集中的校门口、宿舍楼、食堂、图书馆、教学楼等地发传单、贴海报、摆摊位、做讲座、不间断播放反诈宣传视频;每学期,还会举行安全防范“线上答题赢取小点心”的活动,以扎实、有趣、高效的举措让反诈防骗不再是形式上的过场走秀,赢得了广大师生广泛好评,同时,也取得了今年以来校园内的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大幅下降的良好效果。
接下来,试点过后,大学城派出所将会同上海外国语大学将系列活动在全校所有院系内推开,并逐步延伸至辖区多所大学,以点及线、以线及面,形成反诈宣传效应辐射矩阵,为实现“无诈校园”的美好愿景不懈努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泉 张嘉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