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她搞不定的邻里矛盾!来石二遇见“最牛”法治带头人

为应对台风,张虹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了一宿。清晨8点,从居民区巡查归来,张虹双眼泛着红血丝,耳鸣声愈发厉害,医生的嘱咐言犹在耳,脑膜瘤仿佛一颗定时炸弹盘踞在她的脑袋里,可她还没来得及坐下喘口气,清理被雨水打湿的衣物,就又接到了居民打来的电话,称自家天花板渗了水,正和楼上闹矛盾,急需解决。于是,张虹带着疲惫的身影,再次走进了风雨里……

作为新福康里调委会副主任,张虹每年要调解数百起大大小小的邻里纠纷,其中记录在案的就有约100起。在小区约3000个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就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孤寡老人的比例颇高,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与赡养、继承等相关的纠纷案例数居高不下。2017年,张虹调入新福康里调委会,为了尽快掌握社区住户的情况,在短短3个月内,她敲开了社区1500户人家的大门。社区里的老阿姨们看过很多双美丽的大眼睛,却还是被张虹那双温柔又笃定的大眼睛“破防”了。

张虹在帮助社区老人

“刷脸”也是门技术活儿

叫上物业,张虹敲开了居民家的大门。“大眼睛,侬来了!”打电话的阿姨热情地将张虹迎进门,带到卧室,指着天花板上一处偌大的水渍,忍不住开始唠叨起来:“家里新装修的欸,花了好多钱,就这么被弄坏了,心疼伐?”笃定地,阿姨伸出3根手指,在张虹面前比划:“3千块,肯定要3千块,少了我不同意的。”

曾经在区法院做了5年的陪审员,张虹在法律法规和案件处理方面都有扎实的知识。只坏了一面墙,却要收3面墙的维修费用,阿姨的叫价有点棘手,纠纷还有调解的空间。看到楼上的“肇事者”夫妇也来了,张虹小声示意物业带着两位“老公”去一旁吃香烟,自己和两位“当家的”聊了起来。

楼上楼下都是住了很多年的老邻居了,为了这点小事“翻毛腔”,伤了感情,真不至于。张虹首先安抚好两家的情绪,然后细致地分析情理和法理,引导双方在合理的诉求内达成和解。果然,楼下的陆阿姨或许是自知理亏,率先降了价。

“那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该多少钱我出。”楼上的阿姨附和。

“现金还是手机?”张虹趁热打铁地问道。

“手机好了,很方便的,来,扫一扫。”说完,两位阿姨爽气地掏出手机,打开二维码,扫一扫,一场风波就此化解,往后又将是友爱和谐的近邻。

张虹上门走访

一年365天,张虹面对的这些邻里纠纷,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谁家的杂物占了道、谁家在装修扰了民、谁家的水龙头没关让别人遭了殃。当然,也有一些颇具考验的难题:孙女一心想卖房,8旬老太无家可归;儿子去世、女儿远嫁,独居老人患病后生活难自理。

不论哪位居民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调委会找“大眼睛”出主意。这份信任来源于对张虹专业全面的法律知识、真挚热忱的工作精神的充分肯定。“自从来了新福康里调委会,我基本上常年保持24小时待命,白天上班调解老人纠纷,晚上下班又要随时盯牢手机,年轻人下班我就又上班了。”张虹笑着说:“我以前做陪审员的时候,知道陪审员是公民在法院中的‘耳朵’和‘眼睛’,现在我来到居民身边做普法、调解工作,没想到他们都喜欢喊我‘大眼睛’!”

“摒一摒”,邻里关系更融洽

邻里间的矛盾大都没有恶意。在张虹看来,有时候夜晚10点的一个申请调解的电话,可能并不代表邻里之间的水火不容,“很多时候都是话赶话,在气头上”。

这个时候,如果硬要和居民讲道理、做调解,收效甚微。“没办法,还是要先拿出我‘刷脸’的本事,让居民相信我是会帮助他们妥善解决问题的,但是,现在要先‘摒一摒’,双方都先冷静下。”张虹说,先让居民们把气儿顺了,后面的调解工作自然就好做多了。

2018年,新福康里居民辛苦努力了3年的小区加装电梯项目终于办妥了手续,于当年6月6日获得了静安区建管中心的施工许可批复。然而,就是这项盼望已久民心工程却在开工阶段遇到了重重困难,开工停工又复工,居民间的分歧和争议层出不穷:先是其中一幢楼底楼的新业主因不满电梯加装后影响自家的采光,百般阻挠;后来又收到小区居民反映施工扰民,要求项目停工的投诉。

在电梯开工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诉求,不让少数非直接受益居民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成为了张虹所在的新福康里调委会思考解决方案的关键点。随后,在组织街道、业委会、居委会等各方人员参与的现场调解会上,调委会首先汇总与会人员各自的诉求,充分吸纳观点,然后根据不同角度提出各种建议方案,在不断的协商讨论中,形成“围着问题转”到“围着人心转”的转变,最终达成共识、敲定解决方案,实现小区多台加装电梯项目落地。

张虹的生活照

做好邻里矛盾的“缓冲阀”,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和稀泥”,或者一“拖”了事。张虹依靠自己在平日工作中积累的群众信任度,在矛盾爆发之初,有效地缓和双方的情绪,促使问题回归到理性、公正的解决方式上,并使用邻里亲情作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共同守护好融洽的邻里关系。

 传递基层自治接力棒

“大眼睛”张虹的魅力不仅在于善于调解各类居民纠纷,还在于她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废寝忘食和对民情民意的了如指掌。如果你想问辖区内某户人家的家庭情况,智能搜索可能都比不上张虹的大脑转得快。脱口问出的准确答案背后,是张虹日复一日“踏破铁鞋”式的入户随访。不必惊讶于她对工作的熟稔度,张虹笑称自己只是传说中的“居委会大妈”。

“居委会大妈”的工作干得好,产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别以为她只是让小区少了些“婆婆妈妈”的琐碎事,人口普查、疫情防控、疫苗接种、防汛抗台、美丽家园改造……这些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有她的参与。

就在几个月前的居民区两委换届筹备工作中,张虹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体力透支严重,瞬时两眼一黑,砰的一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同事们赶紧叫了救护车,将她送往医院急诊,检查结果吓了一跳,医生告知她患有脑膜瘤,需要养好身体尽快手术,但是倔强的张虹放心不下手头的工作,硬是选择了保守治疗,第二天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我离退休不远了,咬咬牙,坚持把工作干完吧!”张虹说,自己很乐观,一定可以战胜病魔。

于是,一间小小的封闭式工作室见证张虹的“拼命”时刻。为了保护来访人隐私,张虹总不忘随手关上门,她在这间法律接待室里接待过因为得不到合理的赡养险些流落街头的老人,帮助过苦于劳资纠纷却不知如何维权的年轻人,也安抚过一个个受挫后颓丧抑郁的心灵……

除了亲力亲为地化解居民遇到的法律难题,作为新福康里的“法治带头人”,张虹和3位“法律明白人”一起组织志愿者培训,邀请资深律师进社区开设法律课堂,从讲解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入手,开展面对面的法治宣传和现场答疑。繁重的工作加剧了身体的不适,张虹的双耳开始出现持续性耳鸣,多次求医无果。

先前家里漏水的阿姨知道后心疼的不行,主动要求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协助居委会进行加梯协商工作;有感于张虹“拼命三娘”的精神,一位曾经热衷于拨打12315投诉的新福康里居民,自告奋勇加入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的行列,冒着炎炎暑热,争做垃圾分类文明风尚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正是这样一位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居民,从张虹的手中接过了社区自治的接力棒,让居民从“我被管”变成了“我要管”,对居委会的工作态度也从“要我参与”转变成“我要参与”,社区各方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得到了极大提高,社区的生活环境、治安水平、文化娱乐活动等变得更加和谐惬意,无愧于新福康里居委会——“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这块锃亮的铜牌。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沈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