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楷书写“活”了!站在80岁生命轴线上,刘小晴书写了让人叹服的人生楷书

“站在临近八十岁的生命轴线上,刘小晴书写了让人叹服的人生楷书。”

著名书法家刘小晴艺术传记《艺海一瓢书家范·刘小晴》新书发布会暨“艺术与人生”学术研讨会日前举行。

 

刘小晴

1942年7月出生的刘小晴是上海和全国书法界公认的“字好、学问好、人品好”的“三好书家”。

“海上谈艺录”丛书之《艺海一瓢书家范·刘小晴》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文学艺术院主持编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刘小晴号一瓢,斋名“一瓢斋”,这本书因而取名为“艺海一瓢书家范”。

在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尤存看来,这“一瓢水”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瓢”,也是人民大众中的“一瓢”,还是刘小晴如水般的人生境界。

《艺海一瓢书家范·刘小晴》    倪里勋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传记作者倪里勋透露,“刘小晴先生其实并不想出这本所谓的‘艺术传记’。接下写作任务,第一次拜访他,他赧然着推辞又推辞。熟悉了以后,我们的谈话便如聊天。他不会客套、粉饰,但总有法子对无关书法的事避而不谈,对我探寻公益慈善捐款诸事,一笑而过,或者干脆缄默以对。”

刘小晴的弟子、徐汇区书协副主席徐宏斌在会上,讲起老师多年来默默行善、捐款数百万元的事迹,他说,“刘老师对自己对外捐助的事情约法三章,不许对外讲。”

“刘老师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到底资助过多少人,恐怕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徐宏斌说,“老师一直做好事不留名,对他来说朴实简单的个体行为,牵动了书法界乃至整个上海文艺界。”

2018年起,刘小晴书法工作室(刘小晴艺术基金)扶贫项目持续扶贫徐汇区对口帮扶的云南省红河州四个贫困县,累计捐赠现金数百万元,刘小晴领衔的上海书法名家还多次组团远赴云南红河。

徐宏斌说,“最近三年,刘老师每年去红河,从上海飞到昆明,昆明再到红河州州府所在地蒙自,都是三个多小时路途,从蒙自下到县里,还要大半天。今年7月,红河州举办了全州第一次青少年书法展,老师坚持要去参加开幕式,鼓励当地的孩子们。”

谈到刘小晴的书法艺术时,上海书协顾问戴小京表示,刘小晴把楷书写“活”了,“他坚守传统,反对胡乱创新,把中国书法艺术中最直击人心的部分发挥出来。”

“刘小晴的个人风格鲜明,一看就能认出他的字。”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伟生认为,刘小晴博采众长,同时专精一式、打造品牌,“好的书法要和好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这需要好的个人修养为底。”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善助记得,前些年,他办展览,称自己的作品为楷书习作,“他总是说一个书家的作品要经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他还没有一幅令自己特别满意的作品。”

刘小晴

面对大家的赞美,刘小晴表示,“我并没有你们讲得这么好,包括我的书法,还有很多自己感到不足的地方。”

他说,“我的一切来源于社会,所以就要尽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我捐的不是什么很大的数额,只不过帮帮别人,而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也是通过各方面的人帮我实现心愿。”

在他看来,“一个人不能说没有名利思想,但名要有实名,利要取之无愧于心。”

他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勉励年轻人“把名利看淡,把时间看重”,“聪明人下笨功夫、苦功夫”。

他说,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做人堂堂正正。

刘小晴在创作中

刘小晴颇为担忧地指出,现在,人们花在手机电脑上的时间太多,书写的时间越来越少,写字是靠写出来的。

他认为,做学问要厚积而薄发,要切断所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将一切精力扑到艺术上。作为艺术工作者,作品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他说,“培养人才,是我特别想做的事,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我希望,能别具一格提拔人才,让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刘小晴书法

即将迈入80岁的刘小晴表示:“我感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假如上天让我再多活几年,我还要在艺术上精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