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鲁迅精神最终凝成的地方-今天如何“拥抱”鲁迅

晨报记者 徐 颖

为纪念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9月28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在文艺会堂举行。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说,上海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与鲁迅产生了深厚的渊源,是鲁迅在其光辉一生最后阶段生活、创作、奋斗的城市,也是鲁迅精神最终凝成和充分展现的地方。上海能够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重镇、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有着以鲁迅为代表的诸多文化前辈的杰出贡献。

座谈会上,上海各界学者、鲁迅研究专家代表、作家代表、评论家代表齐聚一堂,探讨鲁迅的作品和精神对当下的启示。鲁迅研究专家代表杨扬、郜元宝,作家评论家代表滕肖澜、黄平以及青年大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

继承鲁迅精神

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以《继承鲁迅精神,坚持鲁迅方向》为题进行了演讲。

他指出,鲁迅先生诞生在20世纪中国是一个文化奇迹。此前没有这样的人物,此后也很少有了,他的同时代人中,有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与他们并肩协作,创造了中国新文学的辉煌业绩。但他与他们又不一样,鲁迅先生没有像他的很多文坛朋友那样见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没有经历此后的风云岁月。但他55岁的生命流程,在中国文学领域铸就了最坚强灿烂的文学坐标。

杨扬说,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

树立切实的文化自信

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以《学习鲁迅,树立切实的文化自信》进行了演讲。

他说1930年代中期流行一句话,“人谁不爱先生?”鲁迅的学生、朋友和读者,整个进步文化界都崇敬爱戴鲁迅。有趣的是,鲁迅的对手和敌人,也往往转变了态度。大量记念鲁迅的文章,有许多就是被鲁迅骂过的人写的。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有鲁迅这样优秀的儿子而自豪,世界各国文化界也因为鲁迅而向中国投来赞许钦佩的目光。

在他看来,现代中国人拥有文化自信,不仅因为我们在历史上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也因为“五四”以后我们有鲁迅。鲁迅既是传统文化最杰出的继承者与整理者,更是新文化最伟大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今天讲文化自信,不仅要讲伟大的古典文化,更要讲鲁迅所代表的这一百年来中国的新文化。

书写时代画卷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作家滕肖澜坦言鲁迅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读着先生的文章成长起来的。不同时期读鲁迅,亦会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走上写作道路后,再来回顾先生的文章,以及他的为人处世,便会更由衷地多出些敬意来。”

滕肖澜说,鲁迅先生的写作,我很敬佩他的一个地方就在于,他一方面,对病态的旧社会进行尖锐的剖析和批判,另一方面,他又对广大的百姓怀着深深的悲悯和善意。他犀利的文字背后,最根本的目的还是疗愈。既有个性亦通人情。他不仅是天才的文学家,更是心系天下苍生,致力于用文字来改变社会的实干家。

“作为写作者,今时今日谈鲁迅,我们更应该思考,能从他身上汲取一些怎样的养分,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鲁迅,把写作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百姓生活紧密结合,把眼界放宽,格局放大,跳出写作的舒适圈,去尝试更多反映时代变迁、城市面貌的现实题材作品。”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典范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作为“80后”青年评论者代表发言。

在他看来,作为一百年前的“80后”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的文学事业,就是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的完美结合。

“我们这代人的文学,一开始被称呼为‘青春文学’,很多作品关注内心世界,注重个人经验。这些作品也涌现出一些佳作,取得一定成绩。然而,站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回望百年前开天辟地的青春文学,我们这一代也亟需迎头赶上。”

以年轻的方式“拥抱”鲁迅

作为青年大学生代表,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查苏娜表示,今天的青年在表达自己时,会主动向百年前的“鲁迅”寻找话语资源:在社会热点新闻的评论区,鲁迅被频繁地引用;大热历史剧《觉醒年代》中,鲁迅“圈粉”了无数年轻人;甚至有大学生用16篇《野草》创作了一首说唱作品,收获了将近900万播放量……今天的青年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地拥抱鲁迅。

她说,这也让她开始反思:当我们频繁地用输入法打出“破折号鲁迅”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认识这位“熟悉的陌生人”?

“我认为,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应该得到更为深入的理解。首先,鲁迅的爱国主义不是他所批判的‘自大’的爱国主义,而是清醒、真诚的爱国主义。其次,鲁迅的爱国主义建立在锋利的勇气与韧性之上。”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