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彻底改变了病人们看病的方式和医院的运行方式,从智能化管理到智能化看病,医疗行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智能时代。那么,怎样看病才更方便?医院如何才能更“智慧”?
近日,新闻晨报新浪官方微博的直播节目特邀上海部分著名三甲医院及医疗行业领军人物——上海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上海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军,以及智能软件专家、曾赴美国深造的飞算云智总裁陈定玮,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智慧医疗如何体现?
新闻晨报官方微博的主播董思忆采访了这些专家,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医疗专家和软件专家的精辟观点吧——
智慧医疗,在抗疫一线发挥巨大作用
“抗疫除了团结一心,关键还是靠科技。”上海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在直播中分享了他的抗疫体会。2020年初,他驰援武汉抗疫一线,切身体会到智慧医疗带来的作巨大便利。
郑军华说:“上海给了我们很多设备支持,比如我们可以用病房的监控系统与病人进行视频一对一的交流,非常方便。另外,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给我们送来机器人,可以通过简单的智慧听诊设备进行诊治,也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上海市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表示,有了这些技术设备后可以确保安全,提高效率。他说:“我们用了很多科研力量,开发出一些技术,可以精准诊断,辅助决策治疗,还可以在临床使用。这样的手段不仅安全高效,还催生了很多智慧医疗在国内的运用。”
除了设备外,互联网医院也“功不可没”。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的开设大大提高了患者就诊的安全性。在就诊过程中,病人很有可能在此传播链中感染,而互联网医院的推出可以大大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疫情期间,孩子有病要治却不敢就医,该怎么办?
对此,上海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有很好的办法:线上的咨询和沟通是很好的一座桥梁,家长们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看病治病。他说:“儿童最大的特点是需要家属的陪伴,而互联网的主力军就是妈妈们,她们对平台很熟悉,这也是一种优势。
线上开通在线复诊、线上支付,完整的体系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同时,大数据中心也对儿童的医保结算给出了一系列方案,许多药品可以直接在互联网平台中购买并开具发票,甚至还有送药上门的便利服务。”
据悉,互联网医院已经在前期得到了应用。智慧医疗不仅在医疗服务上有效率的保障,对管理者在智慧决策上都有很好的帮助。常见病、慢性病的整治可以在线上进行初步诊治,从而减少传播,让病人足不出户即可就医。
那么,科技如何为医院赋能?飞算科技总裁陈定玮表示,互联网医院能够降低医院的成本,提高医院的质量,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和品质。他还特别提醒道:“虽然科技提升便利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科技而科技,而是需要带来实质性的成效。”
为中老年群体排忧解难,还需保留线下服务窗口
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还要保留一些人工服务窗口,各大医院亟需对需要照顾的六七十岁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真正的“智慧”应该是多方的兼容,考虑到所有患者的所思所想。
“据了解,患者中55岁以上的人群占大多数,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能完全掌握APP的操作方式。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弱势群体,且需要拥有向上的兼容。”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特别提醒道,“让病人能够喜欢上流程操作,方便是前提条件。其次,平台的界面要友好清晰,才能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内容。”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军也指出:在患者服务的模式创新上,智慧让所有的理论都落地,然而,要时刻记住“危中有机”。线下患者量下降、线上运营量增加等等,这也是对管理层的一次重大考验,因此要做好准备。
除了前端医疗搭建,后端的技术支持也尤为重要。飞算云智总裁陈定玮表示,一旦管理不恰当,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大数据的安全防御等相关设施亟需搭建,要避免信息外泄等导致的不良后果。
他说:“大数据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我们也感受到维持的成本和开发的成本很高,目前还很少统一使用的软件,都是各单位自己开发或者组织开发。
投入的成本、维护的成本都很大。计算机人才的缺乏,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一种瓶颈。”他还特别提到,无论多么精尖的技术,都无法替代经验丰富的医疗人员,这也是所有人都应当明白的客观事实。
在未来,智慧医疗应该是什么样子?
马昕指出:未来,可用大数据可进行智能检测,如脉搏、心率、血压等,实现连续性检测、智能性的预警……
陈尔真介绍医护人员的工作风险高,在一线工作中,稍有不慎则会酿成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而智慧系统的推出能够及时纠正医护人员的错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陈定玮对技术部分进行解读——“让设备去取代重复性劳动,人才能去做更有价值的事,这样做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例如,飞算云智有一款针对医院软件开发痛点而开设的智能软件。它可以大大降低医院数字化建设中的消耗,为医院带来‘十人可抵百人用’的价值,使医院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架构的主轴上。”
在未来,大数据管理能够大大提升便利度。但陈定玮提醒大数据管理的四个重要环节为: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安全性。“医、药、保”这三者不可分割,且都是核心内容。在未来,医疗服务体系中去做更多制度的完善与健全,缓解医患矛盾、健全社会福利措施。
郑军华认为:如果智能化操作能对我们的医疗形成了初步的效果,能更多地为病人服务,把医务人员从繁杂的医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做更重要的事情则很有益,他说道:“目前,人工智能对肺部片子的诊断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基因序列的检测对生化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互联网医院也是一种智能化模式,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尤其是简单药的开设,这对病人来说很方便。”
陈尔真表示,利用互联网医院的技术,根据数据变化定期给病人提出管理方案,这将大大方便病人,这需要医护工作者和患者一起努力。他说:“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科普,用通俗的语言把病讲清、治好,是我们应当践行的事情。”
当今形势下,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都喜欢先用百度来解答自己身体上的疑惑,而不是直接找医生。所以,未来更要实现人机交互,更加人性化,让不同年龄层段的人们都能够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于广军指出,未来,智慧医疗要从病人需求出发,以人为核心,提高技术。首先,病人要能够得到满足感,病人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医生。其次,要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病人交流,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最后,要提高技术和制度建设。能够真正实现数据透明,病人想看到哪方面的数据就能够有哪方面的数据,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马昕和刘军都认为智慧医疗数字化转型无法完全替代医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关怀,这对病人和医生来说都是持久性的挑战。
马昕指出:技术与人文如何相互平衡?有温度的医疗永远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治愈和安慰不是靠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和病人握握手、拍拍肩膀。而智能的优势是可以为我们规避重复性的劳动,希望有朝一日医生不用拿笔写病史,而是可以通过机器把口述转为文字……
刘军则建议道:患者要逐渐学习能听懂、会沟通,慢慢学会决策,学会寻求帮助。在与医生的沟通中,寻找最好的决策,这是数字化转型完全替代不了的工作,因为这是人与人的沟通。
如想了解各位专家的详细观点,还请点击新闻晨报新浪官方微博的直播回看链接:https://www.weibo.com/1314608344/KzuuX1Ubz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晓芳 王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