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条蚕”,晨报记者提前探访梁绍基大型个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本周三推出

《宝宝/自然系列 No.15》,1995,红色丝绸、蚕茧,2*5.5*3cm/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供图。

9月29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推出“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第六位中国重要艺术家的个展项目——“梁绍基:蚕我 我蚕”。在展览之前,晨报记者于今天下午全程跟随艺术家梁绍基先生对个展项目进行了一番探访,在艺术家导览过程当中,对这个展览,对这位上海艺术家有了一些更多的了解,也欢迎各位喜爱现代艺术的文艺青年在国庆节期间前往参观打卡(预约方式见文末)。

晨报提前探访“梁绍基:蚕我 我蚕”个展项目

在接受晨报采访时,梁绍基表示:

我能够有这个机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蚕我 我蚕”,我感到格外有意义,欢迎大家来参观。

梁绍基是上海人,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1980年代末开始进行养蚕艺术实验。正如展览名所喻示,梁绍基过往逾三十年的创作实践始终与“蚕”紧密缠绕,难舍难分。“蚕”不仅是他的创作媒介,亦是他的良师益友及精神导师,赋予了他创作的原动力与大自然的灵性。

《沉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局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供图。

梁绍基于其工作室创作大型装置《巨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2020。艺术家供图。

梁绍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涉纤维艺术,后师从万曼探索软雕塑。1988年,他发现了蚕于光影之间展现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之美后,开始以“蚕丝”这种富有生命感的活体纤维进行探索,并开启了 “自然系列”的创作。通过亲自养蚕,梁绍基深谙蚕性,将蚕置于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料与物件之上。

1993年,梁绍基因体验了“梦蚕”的经历,仿若庄周梦蝶让主客体消弭,顿悟“我就是一条蚕”。他让蚕在一张张小床架上生长与吐丝,这些小床由废弃发电机里的焦铜丝制作而成,摇摇摆摆的小床排列形成了作品《床/自然系列No.10》(见下图)。

作品 床/自然系列No.10(晨报拍摄)

“蚕我我蚕”将邀请观者与艺术家感同身受,化身为蚕,通过一条茧型甬道步入蚕的世界。在这个灵性而感性的世界里,观者既能邂逅艺术家以蚕造景的残山水、云镜等自然万物,亦能通过声、光、影等多媒介装置进行“听蚕”(见下图),感受蚕从孵化到破茧成蛾所经历的生命周期,并透过“蚕”来披古通今。穿越由蚕丝构成的《平面隧道》,观者将体验到梁绍基作品中关乎“生命”与“时间”的永恒追问。而在隐秘而圣洁的“天庭”里,纪念碑式的三角丝锥引导着观者与艺术家一同沉思人类的共同命运。

作品《听蚕/自然系列》(晨报拍摄)

对于梁绍基而言,蚕丝是时间与生命的结点。蚕吐丝是呼吸与“布云”,所以“云”经常作为意象浮现于他的作品之中。梁绍基笃信“丝是一种还乡”,蚕丝最主要的成分丝蛋白-氨基酸是生命之“元”,所以具有疗愈作用。在作品《沉云》中,他用蚕丝包裹唐代古香樟木的残体,以此黏合文明的碎片;在作品《汶川石》中,他以蚕丝包缠汶川地震灾区废墟中的断垣残壁,抚慰创伤,催生新的生命力;在作品《雪藏》(见下图)中,他调动了蚕丝的“冷疗”功能,裹藏日常生活用品及现代电子产品,如雪的静谧抑制了尘嚣。 本次展览中,梁绍基还将展现一组38节的“巨链”作品——《沉链: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它们悬空而落,柔软纤细的蚕丝盘绕缱绻于粗粝沉重的链环之上,彰显了一种在与命运抗争中仍保持坚定信仰的状态。

作品《雪藏》(晨报拍摄)

作品《碑》(晨报拍摄)

此次展览将复建梁绍基日常的工作室以及与科学家合作开展蚕学研究的“实验室”,分别展现艺术家的感性创作与科学家的理性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皮肤》、《白光》两件全新作品亦将亮相于此展,《皮肤》通过把握生物钟和温度,赋予丝箔不同的折皱,书写出生命的记忆,蚕我也;《白光》则透过18个影像于加速中幻化为一束飞逝的白光,像蚕丝般绵绵伸延,以至无穷。展览结尾的文献部分还将呈现4部记录梁绍基20余年创作经历的珍贵影像文献,为观者进入艺术家的世界提供别样的途径。

梁绍基:蚕我 我蚕

策展人:侯瀚如

展期:2021年9月29日至2022年2月20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大堂、二楼

主办机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票价:免费

友情提示:为有效防范疫情传播,保障公众生命健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目前实施限流管理与入馆预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