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专访 丨这100天,我们“收获”了很多!“收获App”负责人、作家走走分享所得所感

“收获App”页面

今年6月21日,知名文学刊物《收获》正式推出了“收获App”,此举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收获》有着“当代中国文学史简写本”的美誉,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近年来,纯文学内容产品已推出不少,“收获App”会如何“破圈”?在“收获App”上线100天之际,晨报记者专访了“收获App”负责人、作家走走,分享这100天来的一些感受和所得。

大背景:无纸化的未来已在路上

晨报:《收获》之所以推出“收获App”的原因是什么?

走走:因为时代变了。首先,就以国际大都市上海来说,没有一个书报亭了,即兴买本文学杂志的现实场景已经不存在了;其次,包括我自己,阅读习惯也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改变。大部分来稿,大部分书籍,我都习惯了在手机上阅读。又因为经常出差,不想负重,也会更多利用电子阅读器,而不再是纸本。说得极端一点,无纸化的未来已在来的路上,作为中国最老牌文学杂志,《收获》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尤其是做好面对21世纪10后这一代的准备。

“收获App”上有国内其他期刊入口

晨报:怎么看目前传统文学期刊的现状?

走走:“收获App”上有期刊入口,首页上也特地突显:“文”的联展·期刊加以提示。自己过去因为工作缘故,会关注同行友刊每期都发表了些什么样的作品。那时我就常常有心痛感。很多地方文学刊物,每期的短篇头条、中篇头条都非常精彩,但因为种种原因,不会进入读者视野。在和他们一一联系,建立合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其实都活得好好的,至少在当地,是聚集、筛选、展示在地文学青年的重要平台、窗口。很多杂志,非常努力。他们有的建立读者驿站,每个周末搞线下文学聚会活动,如《星火》杂志;有的出资翻译海外优秀短篇,如《延河》……所以这么说吧,这些散落在中国大地各处的文学期刊,都在百花齐放。

唯一遗憾的就是离开杂志所在地,文学爱好者见不到这些杂志,也想不起去邮局订购。所以我才会在“收获App”上提供这样的平台,拓展“纯文学”的更多可能性,努力寻找到更多契合的“读者”;多元的文学选择与聚众传播,也许能减少文学期刊“抵达”到读者那里的难度。希望能够做好,真正实现文学的共同体。毕竟,没有文学期刊的兢兢工作,文学繁荣是无处扎根的。

小目标:让用户每天读完一篇

晨报:你在《收获》杂志做了近十五年的编辑,后来自己开了科技公司,开发面向高校的大数据文本分析软件,也做过产品经理,这对你做好“收获App”有帮助吗?

走走:有。一方面我和作者、文学期刊社、出版社沟通内容合作、版权合作几乎零成本;另一方面,我具备最基本的、能和技术团队沟通清楚开发需求的产品经理最基础素质;更重要的是,我能理解本质的商业逻辑吧,即永远遵循价格、价值观、核心竞争力的向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永远不要把目光投射到眼前,先让自己看到树,再看到它所在的森林,最后是森林背后的群山

晨报:今天大家阅读非常碎片化了,你觉得App能改变这种现状吗?

走走:App肯定遵循被这个信息时代改变、塑造的人性。所以我们提供的主要阅读内容以短篇、中篇为主,目标是能让用户在每天上下班、上下学交通工具上读完一篇。

无界——“收获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

晨报:对于我这样的新用户来说,打开App,我们能看到什么?

走走:首先你会看到3秒钟的每日开屏金句,这个内容主要由读者分享。比如2021年8月22日,一位上海读者分享了张炜(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一句:“我们既耐不住寂寞,又能够彻底孤独。”2021年8月29日,读者分享的是鲁羊(诗人、作家,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标杆人物)的一句:“是我今日经行在往日琴声里,还是我往日经行到此刻的琴声里。 ”(见下图)

“收获App”8月29日开机屏

自上而下,最重要的几个板块依次是无界·文学行动。通过有意思的、跨界的、出圈的写作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文艺年轻人、文学中年人、文化老年人参与其中。因此上线几天后的6月25日,我们就推出了“无界——‘收获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看看我们的作者、我们的联合主办方的丰富性就知道了,参与评论的读者非常踊跃。比如8月特邀05号入围作品,底下评论已经达到360多条,有网友评论:“感觉这里迅速地走过了知乎几年的发展史,实乃壮观。”

接下来就是比赛的作品展,我们比较尊重用户的有用建议,所以后来又增加了复活区、甚至自晒区。

再往下,是【无界】阅读·每天一本新书,感谢各大出版社支持,递送大量文史哲社科类新书,均由我们工作编辑通读全书后精选既能代表全书灵魂、又能吸引读者下单购买的精华片段。

“收获App”10月的写作赛题

下一步:即将推出2.0版本

晨报:我发现收获App没有设推送,这是为什么?

走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喜欢其他App使用的这类服务,不想用任何算法限制读者的选择视野。

晨报:你每周会花多少时间在收获App上?

走走:作为开发者和运营者,目前功能开发已经到2.0收尾,接下来是后台发版、测试、清BUG、然后提交市场审核,所以工作量比之前要少,每周近30小时吧。

“收获App”上介绍最新入驻作家

晨报:目前收获App的用户数大约占到杂志发行量的多少?

走走:三分之一吧。

晨报:经过了这100天的运营,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走走:主要是通过跨界的、隐去身份的裸奔式写作比赛,发现了很多新人,不少是00后,这是最大的收获。其实就生活、生存层面而言,文学只可能也只该是锦上添花的存在。能让人感性一点,丰富一点,共情一点,宽容一点,温润一点,这已经是一个文学App最有价值的地方了。这里我特别想分享冯至(现代诗人、学者)的诗——《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作家们眼中的“收获App”

很可能在你我有生之年,就能看见《收获》每期只印一千本供收藏,同时收获App订户有十几万、上百万。但是,这绝不仅仅是移民搬家,绝不仅仅是内容的空间转移。正如麦克卢汉反复教导的,媒介即内容,这必然意味着我们对文学的理解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意味着我们要重塑文学的面貌,重新勘探和发明“文学性”。我们面前是一片未知的原野,但有一点大概是确定的,就是我们过去一百多年建构起来的那个“纯文学”无法再“纯”下去。所以“盲”不“盲”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无界”开始,打开界限,拆除壁垒,向这个时代丰盛庞杂的经验、向新的可能和不可能开放。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收获》杂志社做这样的App让我很惊讶。在我认知里,《收获》是八风吹不动的,外部的世界很难影响它。这一次,《收获》向我们展示了它的不同性质的热情,年轻,时尚,朝气蓬勃。它那么大牌,却触手可及。我授权了,我可不想被《收获》淘汰了。

——毕飞宇(作家、南京大学教授,作品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读者通过手机看“收获App”

在这个喧嚣的数字时代,我们更显然需要一方可以冥想、可以沉浸、可以跳下去隔绝外物的文字泳池。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

“收获App”、“无界”小说月赛,在我看来,几乎是激发年轻人开笔写小说的最好方式。年轻人未必看你小说,但他们乐意打擂,在这种匿名比赛中,乱拳打死老师傅将是常事。而我们要习惯于挨打,乐于当靶子、抬桥子,以此葆有年轻态。这个比赛一直持续下去,必将功德无量。

——田耳(作家,作品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收获App”的推出,已经潜在地改变和推动着严肃文学阅读的固有模式,她让一切充满了新的可能性,就让我们一同拭目以待。

 —— 弋舟(作家,作品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收获App”二维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