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问题日益突出。9月29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心脏日,为推进心脏健康科学知识的交流,帮助人们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世界心脏日系列科普主题活动启动。与此同时,泛血管疾病MDT门诊今天亮相中山医院,集合检验科、心内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力量服务患者。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显示,心血管病死亡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且负担日益加重。其中,以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为代表的疾病比例迅猛增长,这类疾病都是表现在不同血管床的同一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概括为泛血管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介绍,泛血管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泛血管疾病”提出是对心血管疾病发生规律及其特征系统性的重新认识,借助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发展模式,革新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理念,把患者作为整体看待,从源头上预防血管性疾病的发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教授指出:
“泛血管疾病MDT门诊离不开医院心内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以及检验科等多个科室的通力合作,以跨学科整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综合治疗,是中山医院在MDT领域的又一次重要创新实践。希望借助这个创新窗口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规范、个体化的诊疗服务,同时也让老百姓进一步了解并重视泛血管疾病的诊疗理念。”
谈及泛血管疾病诊治和评估,中山医院心内科张英梅教授强调:“人体的血管既是身体的‘灌溉渠’,也是‘生命线’。泛血管疾病的诊疗首先要从多血管病变的综合管理开始,从单个器官分别诊治转变为综合危险因素和多血管病变进行评估和危险分层,同时进行整体管理和防控,才能确保病人从诊疗过程中最大程度获益。”
“内分泌疾病与泛血管疾病有很高的关联度。糖尿病与心衰互为危险因素,关系密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心衰的患病率就会增加8%~12%。此外,糖尿病本身也会引起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约为无糖尿病者的2-4倍,因此,泛血管疾病学科理念对于糖尿病的综合管理、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李晓牧教授表示。
精准、高效的检验报告是支持临床疾病诊疗的关键力量,泛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同样离不开检验学科的支持。中山医院检验科郭玮主任指出:“在泛血管疾病领域,随着检验医学的蓬勃发展,摆脱了早期检测手段的局限性。依托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流程,结合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高敏肌钙蛋白T等一批高医学价值的心脏标志物检测项目,能够确保为门诊提供兼具速度和质量的检测结果,以支持泛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世界心脏日系列科普主题活动今天启动。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的“世界心脏日”已经成为上海市民非常熟悉的健康科普领域的标志性活动。葛均波强调:“面对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让更多市民知晓心血管病的危害、普及相应的防治知识愈加重要。医生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用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义诊、咨询、科普讲座等传统形式与线上直播新平台相结合,用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传播心血管病科普知识,让心脏病防治理念深入人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