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市民向我们反映,南京路步行街出现了六条排队长龙。那么,这些市民究竟在干什么呢?晨报摄影记者今天就此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市民在南京路步行街排队购买月饼现场视频
据记者现场调查,其实今天南京路步行街一共排了七条队伍,这七条队伍分别出现在泰康、新雅、食品一店(有二条队伍)、三阳、真老大房、邵万生等门口。原来,这排队的几家店都是和月饼销售有关的食品店,其中,食品一店的一条队伍是买龙华素月饼,另一条队伍是买鲜肉月饼。记者发现,市民排队主要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购买月饼,而且以购买鲜肉月饼居多。
市民在南京路步行街排队购买月饼
据记者发现,有些市民排队购买月饼并非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一己食欲”,而是为了增强与维系社区邻里感情,买的可谓是“暖心月饼”。下图中戴帽子的是80岁的张老伯,他今天早上从和平公园坐14路电车一个人过来。张老伯今天排队买了6盒真老大房月饼,准备送楼上和楼下的邻居。据张老伯介绍,自己每年都会来南京路步行街买几盒,一同排队的几位市民非常照顾他,让了几盒月饼给他。张老伯与一同排队的一位市民朋友说道,“谢谢大家关照,阿拉明年再会!”
张老伯排队买了6盒真老大房月饼,准备送楼上和楼下的邻居
对于排队,市民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排队的老爷叔特意带了小马扎,据他介绍,主要为了在排队的时候自己可以坐下休息休息,保持体力。而为了多买一些月饼带回家,有二位阿姨坐在第一食品店门口,直接把月饼从礼盒里拿出来放包里,以减少月饼包装的体积,真可谓是现代版的“买饼还盒”。
这位在真老大房店外排队的爷叔特意带了小马扎好坐坐
为了携带方便,二位阿姨直接把月饼从礼盒里拿出来放包里
记者在现场发现,目前南京路步行街大多数店家对于鲜肉月饼采取限购政策,例如泰康对排队的市民每人限购8盒。一位阿姨早上在泰康排了2个多小时,终于买到了几盒鲜肉月饼,她迫不及待地先尝了一只。阿姨告诉记者,鲜肉月饼就是要趁热才好吃。
阿姨迫不及待地先尝了一只泰康的鲜肉月饼
就上海市民排队购买月饼,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听听他们对分析和看法。
上海人对月饼的热情全国最早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桂生
在吃月饼方面,好像上海人的热情要猛于全国人民。每年中秋节来临之前,传统的上海月饼名店门口总是可见提取月饼的蜿蜒长队,且一排就是几小时。在众多的月饼中,上海人对鲜肉月饼情有独钟,尤其是在中秋节临近的日子,几家供应鲜肉月饼的特色名店门口,天天人满为患,排队的人们连绵不断,即便是大太阳和落雨天也赶不走这些爱月饼的“粉丝”。据我所知,有一些市民,凌晨三四点就从家里赶来,在店门口早早排队等待购买,就为使家里人能品尝到品牌鲜肉月饼。
排队包含了海派文化情感认同
上海故事家葛明铭
每年中秋,各家老字号的鲜肉月饼总归能让上海市民趋之若鹜,即便是排上四、五个钟头也勿稀奇,花上50元乃至100元雇黄牛代排也舍得,真的是鲜肉月饼特别好吃?也未必。我觉得是品牌效应的作用更加大,一些老字号的鲜肉月饼好吃勿好吃已经勿是最要紧的事体了,最要紧的是馈赠亲友拿得出手,已经涉及到面子问题了,这是品牌长年积淀后产生的消费心理。
在南京路步行街排队购买月饼的市民
我曾经编导过一只滑稽王小毛小品,节目名称叫《月缺月圆》。讲的是煤饼厂退休多年的职工老商,年年会收到厂工会上门送的自家厂里食堂生产的月饼,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老商觉得厂里很有人情味。过来几年,工厂改制,没人上门送月饼了,商师傳天天盼厂里来人送月饼,因为在他心目中厂里食堂做的月饼最好吃。王小毛为解商师傅相思之苦,只好去著名食品店买了月饼,请人冒充厂工会干部给商师傅送月饼。这个节目反映了人们对月饼的选择和认同其实还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在内,上海市民对光明邨和其他一些著名品牌月饼的认可,也是包含了对海派文化亲近的情感在内的。
上海人有排队的悠久传统
资深摄影师、视觉设计师“侬好旁友”
再长的队伍也挡不住上海人对月饼的狂热,尤其是鲜肉月饼。例如,作为老字号的光明邨因为经常出现排队买月饼的场景被网民们称为“永远在排队的光明邨”。
在南京路步行街排队购买月饼的市民
而且排队这件事,对于阿拉上海人来讲是有悠久的传统。因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啥都要排队。上海人一直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在2010年世博会把排队这件事情做到了登峰造极,为了看一个展馆,上海市民大热天可以在太阳底下排上三到五个小时的队而毫无怨言。所以说对于排队买鲜肉月饼这件事情来说,绝对属于小Case。
月饼带给我们的是在物质匮乏年代偶尔品尝到美味的一种美好记忆,特别对于大多数70、80后上海人来讲,没有吃过月饼的中秋节是不完整的。在今天,对于习惯与快节奏的都市人来说,偶尔能停下来耐心的排队,和前前后后的阿姨大叔们一道“茄茄山河”(沪语:聊天)也是一种惬意。所以,我个人认为他们买的不是月饼,而是回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