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间,全上海都在求购宛平南路600号月饼!
网友调侃,“感觉吃完600号的月饼,人能精神许多。”
然而,这月饼并不对外销售。
也就是说,有钱也买不到这款“精神饼”。
原来,这些月饼,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闵行职区食堂,中秋节推出来卖给员工的,没想到一下子火出了圈,造成了一“饼”难求的盛况。
不过近日,在“600号月饼”的“出生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内,其康复艺术中心推出了一场主题为《打开心灵的窗户——与幸福相约》的原生艺术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康复艺术中心
目前展览已布置完毕,但由于新冠疫情防控,线下展厅的开放尚需等候一段时日。
为让广大市民早日先睹为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上文中医药文化联盟和上海中国书法院,推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上画展。
该展览为集体署名,展出来自于不同患者笔下的60幅画作,这是他们眼中的世界,更是他们勇敢直面现实,憧憬未来的内心展示。
“原生艺术”一词最早出自现代艺术家让·杜布菲。1945年,他应邀赴瑞士做文化交流,参观了几个精神病医院的美术收藏,被患者的创作深深打动。他回到法国之后提出了原生艺术(ArtBrut)一词。在杜布菲的定义中,精神障碍患者的艺术作品,正是原生艺术的一种体现。
进入20世纪以来,艺术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已成为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精神障碍患者的艺术创作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
(沪闵路3210号)正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从2020年年中开始创办“原生艺术画室”,康复科邀请临床六科到十科、药物依赖与成瘾科各病房中热爱绘画的患者们来到“原生艺术画室”。
由热爱艺术的医生亲自担纲艺术课老师,鼓励他们拿起画笔,把自己的想法创作成为艺术、勇敢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内心。
如今历时一年多,这些患者的作品日渐成熟,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
■原生艺术展现场
十分有意思的是,此次展出,每件作品后面,还附上了创作意义。
■《我的病室》
有人画的是《我的病室》,其创作意义是:我的病室就是如此,也有门窗,阳光也会照进来,我也会享受到,谢谢。
■《漫漫人生路》
有人画的是《漫漫人生路》,其创作意义是:人生就像行船,不断跨越晦涩,才能看到灿烂的一片天。
而《花好月圆》的作者,这样写道:孤独的天鹅掠过中秋夜,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它浇灌,直到炉火纯青。
■《花好月圆》
这些作品的创作意义均由病人自己所写,其中部分字句,由护士长帮忙修改润色。
这些作品,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折射,也是外界通往这个特殊人群的一座桥梁。
■《影》
创作意义:动静结合,捕捉生活中美的一瞬间,细腻笔触,多一份宁静,多一份悠然,多一份美好,不苛求自己,活得轻松愉快,活得潇洒自如。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小音这样点评画作《影》:“试试吧,在艺术中寻找自己的力量!颜色中,饱含着我们的感情;线条中,盛满了我们的希望。反复的涂抹,让我们身心放松;精心的描绘,让我们内心充满喜悦。”
■《驿动的心》
创作意义:色彩斑斓的意蕴,自然流畅,朴实纯厚,拥抱努力向上的风筝,珍惜当下,展现任性昂扬的一面。
艺术治疗师陈听听表示,“本次展出的作品令我真正感受到‘艺术疗愈’的魅力,它不注重于创作者过往绘画经验的多少,艺术疗愈更关注于创作者的表达和自我探索。”
“当我观察这些作品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些在凝望星空、有些在享受冬日的景色、有些在病房内想象,还有一些在探索自我,甚至是自我和家庭、环境的关系。作品的主题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也正如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一般秀丽斑斓。”
她说,“我在这片广袤的心灵地图中感受到了‘力量’和‘希望’,它是我们与疾病抗衡的勇气,也是我们对生活的希望。”
部分展览作品
作品名称:也有眼睛
创作意义:请君仔细看,是否如此。
作品名称:智力箱子
创作意义:涌动的力量和思维相互颤动的魔力。
作品名称:漩涡
创作意义:黄黑对比,表现漩涡。
作品名称:七色花2
创作意义:童年的梦想,花仙子一直在找七色花,每一块颜色代表一个梦。
作品名称:画中的眼睛
创作意义:是宇宙的光芒,是大自然的奇妙,散发出爱的力量。
作品名称:禁锢
创作意义:禁锢彩色的牢笼。
作品名称:亮点
创作意义:可以是一颗星,也可以是一盏灯。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