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家访正在开展-班主任详解“双减”后怎么教怎么学

晨报记者 李星言

“‘双减’之下,外面不报班,校内能‘吃饱’么?”“学校晚托班有什么内容?能教语数外么?”“现在的课内教学难度和以前比怎么样?是不是学得简单考得难,孩子落后了怎么办?”……

最近,不少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正开展新生家访,也适逢“双减”政策出台,晨报记者发现,今年家访时,家长们的关注重点,也与“双减”后的学习安排密切相关。

外面不报班不超前学,孩子会落后吗

“外面不报班不超前学,孩子会落后吗?”徐汇区上实附小一年级新生家长郑女士,很坦率地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前来家访的班主任。

“我本来已经给孩子报了双休日的英语和数学课,但这几天都接到了调课通知,要换成平时放学后的网课。如果报吧,我担心孩子眼睛吃不消,可如果不报,又怕公办学校校内教的内容孩子‘吃不饱’,要落后,所以很纠结。”郑女士对班主任说了自己的困惑。

而班主任的回答,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低年级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而不在于盲目拔高校外补课,“很多家长常会有这样的误解,孩子校外的难题都会做,平时学校的测验怎么可能会做不好?殊不知,一旦忽视了课堂基础知识的巩固,不仅没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也会影响孩子的长期发展。”

班主任还表示,根据“双减”的文件要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校会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规程,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做到“应教尽教”。

徐汇区逸夫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陈女士,也向班主任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老师说,校外机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用,其实只要跟着老师的节奏,把学校里教的内容吃透就可以了,重点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养成好习惯。”

老师的话让陈女士觉得很安心,“摇上民办以后,我们其实很忐忑,因为孩子之前在幼儿园并没有提前学多少,很怕跟不上民办学校的节奏。但老师说,学校会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听到这些,觉得放心了。”

今后课内教学难度和以前相比怎么样

普陀区中远实验学校的小一新生家长吴女士是位二宝妈,她经历了大宝当年学奥数冲杯赛,明明对数学无感,却被逼“陪跑”的“鸡血之苦”,至今心有余悸。听闻学科类培训“减负”,吴女士打心眼里高兴,但她心里也有点忐忑,“不知道现在的课内教学难度和以前相比怎么样了,会不会减负以后校内教得太简单,这样还得校外去补课?”

而班主任的回答,让她多少有点意外,“其实教材和考题,跟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并没有显得简单,‘公办校内可以闭着眼睛一百分’是误解,家长还是要多盯孩子的基本功”。班主任举了个例子,很多数学的校内知识点,家长以为很简单,孩子轻松就能掌握,但其实不扎实。比如数射线,本身不难,但孩子有时会混淆“从零跳起/从其他位置跳起”,“跳了几格/跳了几次”,所以要得满分并不容易。“只有培养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把校内知识踏踏实实掌握好,孩子才有更大的学习内驱力。”

学校晚托班有啥内容,会教语数外吗

“双减”文件对加强课后服务提出了保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等明确要求,这让许多双职工家庭叫好,但也有家长提出了顾虑。

闵行区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王先生,家访时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学校晚托班是全覆盖吗?到底教什么?”他告诉老师,孩子兴趣爱好广泛,对体育、文艺、科技等许多领域都有探知的欲望,如果都靠家长在双休日报班,显然时间、经济上都压力颇大,“如果学校晚托班能给孩子这些多元体验就更好了,会不会变成变相的语数外加课呀?”

老师的回答,让王先生很满意——根据“双减”文件规定,校内晚托班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至于资源方面,学校不仅可以发挥校内老师的潜力,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发挥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让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课后服务资源。

学校作业有多少,会让家长陪读完成吗

“我听孩子读高中的朋友说,他们小学时,每天晚上会有一堆家庭作业,包括抄写、默写、计算、背诵等等,每天家长下班回家,弄家庭作业就要到九点多……”中远实验学校的吴女士对家访班主任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不过,班主任告诉她,其实近年来,对于作业的提质减负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根据“双减”文件的要求,布置作业或批改作业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老师会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不会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也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此外,还会通过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但同时,她也坦言,孩子的进步来自于良好的家校共育,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度的练习,比如在一年级时适度练习一下口算和听算,打好基础,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大有裨益。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