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公园城市”,垃圾进一步减量,《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发布

记者从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日前正式发布。根据规划,到2025年,本市“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生态空间基础初步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公园数量增至1000座以上;新增绿道1000公里以上。

“环、楔、廊、园、林”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本市完成造林30万亩;新建绿地逾60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逾3000公顷,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全面建成,城市公园数量增加到406座。新增立体绿化200万平方米;完成1000公里绿道建设,黄浦江滨江绿道核心段贯通;

形成由11个自然保护地、20个野生动物栖息地、6个野生动物禁猎区组成的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体系。“环、楔、廊、园、林”的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95%。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初步成型。全市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集中处理能力1.7万吨/日,无害化处理总能力达到4.2万吨/日,基本形成干垃圾以焚烧为主、湿垃圾以生化为主,应急填埋托底的处理结构。

完成352个“美丽街区”建设,无序设摊得到有效管控。拆除违规设置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6万余块,净化了城市空间环境;完成黄浦江两岸核心区域近55公里岸线景观照明建设。

不过,本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标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生态空间规模品质仍有差距;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亟需突破,可回收物点站场的体系稳定性、服务便捷性仍需提升,工程渣土消纳卸点战略后备不足,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5年,以建设“生态之城”为目标的城乡公园体系、生态空间结构体系、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态质量和功能全面提升,“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生态空间基础初步形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体系发挥整体效益。

具体指标为: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75立方米/公顷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公园数量增至1000座以上;新增绿道1000公里以上,其中骨干绿道500公里以上;湿地总量保持稳定,湿地保护率维持50%以上,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鸟类)达到0.6以上。

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达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维持100%,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每个街道(镇)至少有一个“美丽街区”,“美丽街区”覆盖率达到45%以上。道路机械化清扫率100%。

鼓励可回收物细化分类

到2025年,本市将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完善“两网融合”回收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场所细化可回收物分类,指导各区落实可回收物政策制度,加快培育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完善可回收物资源利用产业布局,修复和维持低价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再利用体系,提升可回收物源头分类实效。

此外,搭建长三角再生资源回收与末端资源化利用企业的互联互通平台,加强对回收品种、数量和物流的监管。

深入推进规模化菜场湿垃圾就近就地源头减量,加大净菜上市推进力度。

未来几年实施十大工程

1.“千园”建设工程

通过新建或改造提升新增公园600座以上,使公园数量达到1000座以上。

推进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前湾公园、上达河公园、南汇嘴生态公园、马桥人工智能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

建成10座以上特色公园和郊野公园;结合“一江一河”、新城建设等,新建约50座社区公园;

依托现有生态资源,促进林地、田地、水系、湿地等生态空间组合,改建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

聚焦中心城区公园布局盲点问题,改建或新建300座左右口袋公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基本实现出门5-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

2.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工程

“一大环”,完成改造提升49处以上公园,贯通全线步道、骑行道等绿道空间,建成绿道100公里以上,完善30-40个绿道驿站建设,实施“四化”提升面积500公顷以上,完成外环绿带剩余可实施部分建设;

建成森兰、碧云、三林、桃浦楔形绿地,推进北蔡、吴淞、大场、吴淞江、吴中路等楔形绿地建设,启动三岔港楔形绿地规划建设研究。

以吴淞江生态间隔带为试点启动专项规划编制。“五小环”,规划建设五个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实施一批100公顷以上的“绿心”公园。

3.环廊森林片区建设工程

聚焦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和重点生态走廊,集中连片推进外环绿带和吴淞江等6条生态间隔带、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黄浦江-大治河等市级生态走廊林地建设,有序构建市域生态空间网络,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4.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推动崇明北湖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崇明东滩保护区白头鹤栖息地优化、南汇东滩、九段沙区域的外来物种入侵整治工程方案研究,恢复湿地原生植被;

协同推动蓝色珠链建设,提高湿地生态功能。推进崇明北湖(东)林水复合生态修复、临港新片区南汇嘴生态园建设。

5.绿化林业“四化”等提升工程

结合公园绿地建设及提升和“一街一景”布局,建设100个“四化”市级示范点。

调整和补植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的“四化”树种,建成“四化”示范森林10万亩,引进、繁育和推广20种“四化”林木树种,建成5个“四化”苗木基地。

在重点公益林区域,实施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防火等灾害预警防控项目。

6.市级绿道网络工程

贯通外环绿道,展现“生态秀带”。启动大都市圈绿道建设,郊区依托绕城森林、生态廊道等初步建成“一区一环”绿道网络,主城区持续推进以川杨河、淀浦河、蕰藻浜、张家浜等骨干河道为骨架的滨水廊道及两岸绿道建设。

7.垃圾分类转运设施建设工程

在静安、普陀、浦东、松江、嘉定等区继续新建/改建16座生活垃圾中转设施,新增转运能力7200吨/日。推进黄浦江军工路、泖港等环卫保洁码头建设。

在浦东、杨浦、闵行、宝山、嘉定、长宁等区设置建筑垃圾转运码头,增加转运能力8万吨/日。

在宝山、徐汇建设2座可回收物集散场,新增集散能力3600吨/日。

8.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建设工程

推进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二期(1500吨/日)、可回收物再利用项目(500吨/日)、二次固废深度利用项目(3000吨/日、分期实施)、生态修复及固废环保科创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沼渣资源化利用中试项目。

基本建成环保科创、再生资源利用、固废集中处置和发展预留4个主要功能布局,将老港基地打造为国内领先的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9.“美丽街区”建设工程

新建300个以上“美丽街区”,打造50个示范“美丽街区”,探索“美丽街镇”建设。

突出抓好“一江一河”两岸、“申字型”高架、历史风貌保护区域、重大活动区域、城市副中心、市民集中居住区域、入沪主要通道、城市主要道路和景观区域、五个新城等重点,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实效,更好带动市容环境品质提升。

10.景观照明建设工程

持续提升黄浦江两岸(从吴淞口到徐浦大桥段)景观照明品质,完成苏州河两岸(外环至外滩)、延安高架道路—世纪大道沿线(外环线至浦东世纪公园)、南北高架两侧(中环线内)景观照明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南京东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等5条道路,徐家汇、五角场、虹桥商务区、上海火车站等20个地区的核心区域、重点区域的景观照明建设和提升任务。

建成五个新城、新市镇夜景照明特色区域。建成济阳路立交、逸仙高架、沪渝高速(上海段)、龙航路等沿线景观照明。

一图读懂《规划》👇👇👇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