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晚,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上海【第30场·限定返场】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由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携手上海百乐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仙童戏剧联合主办,这已经是《辅德里》自今年4月首演以来第三轮向申城观众奉上这部“聚集现代审美”的文艺党课。
这部由上海静安出品的红色原创舞台剧,不仅作为今年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开幕大戏震撼问世,更启动了十城十一场的全国巡演,截止到今天(7月17日),86天内《辅德里》累计演出达30场,平均每3天就演一场。
平均3天演1场,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究竟魅力何在?
时长共计120分钟,一万七千余字的排演文本,如何把中共一大和二大会议所产生的文件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辅德里》总叙事、导演牟森交出的答卷是:
“叙事性内容、歌唱性台词、雕塑性身体、总谱性歌唱”。
120分钟如何让观众坐得住?如何让枯燥的文字走进观众的心里也成为了制作人李东的难题,最终是从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建党伟业的这段历史的真实本身打动了他自己。
“1993年王会悟去世,同一年,上海要建造南北高架,在拆迁的进程中,辅德里得以保留。对我来说,汉语中戏剧一词是两件事。戏是节目集锦,剧则是命运链条。戏剧性由命运感构成。感谢命运,使这个项目成为一个剧,而不是节目集锦。”
总叙事、导演牟森说:
年轻的93后编剧吴冰最终决定做“历史的收集者”,她把自己头衔中的“编”看作是编织而不是编造。演出后,第一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故事也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白月光,不少年轻观众拿着票根去辅德里旧址打卡重温,还有党员观众佩戴党徽,手拿党章前来观剧,为建党百年的这堂文艺党课增添仪式感。
音乐剧演员的能量,非虚构戏剧的张力
作为上海人民的文化广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将用8台18场精品舞台演出展现薪火征程。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也作为特邀剧目献上7月返场演出。《辅德里》虽然不是音乐剧,但集结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音乐剧演员,借助音乐的力量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也是《辅德里》首次登陆上海音乐剧迷心中特色鲜明的地标性文化艺术中心。
演出前3天,文化广场剧艺堂精心策划了一期「一座舞台的诞生」,邀请了剧迷们耳熟能详的音乐剧演员丁臻滢、杜航、王天择、赵嘉艳一起畅聊,与制作人沈璐珺,声乐指导李梦石老师一起分享了众多《辅德里》“学校”的趣事,当天现场还展示了从未在其他场合公开表演过的《辅德里》内容。
剧中的作曲创作紧扣导演给出的主题,作曲家李京键为《辅德里》创作的曲目堪称一部“两小时的交响乐”,剧目的作曲形式极为丰富多样,集合唱、独唱、重唱,乐器的演奏、独奏、重奏,以及管弦乐于一体,并借鉴《腔词关系研究》中的相关乐理知识,保证歌词听起来琅琅上口。在音乐呈现效果上,音响设计孙宁为本剧采用了电影级别的音响设计,针对演员叙述、歌唱、演奏、重唱等多种表演形态设计相适应的声场,进而达到景深和声音角色塑形的效果。
驻场14场热度不减,辅德里的炎夏加码放送
7月4日在上海大宁剧院的驻演一结束,《辅德里》剧组就奔赴上海静安区对口支援地区——湖北夷陵,在夷陵平湖剧院感动上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时空的“历史对话”。
7月17日、18日将是《辅德里》今年上半年最后两场公开售票演出;未来,观众还将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辅德里的炎夏”。随着《辅德里》剧目演出的渐入尾声,《辅德里》表演公开课已经启动文化进社区,剧组小分队将深入到街道、社区、商圈等地区,现场教学主题曲与肢体工作坊等等,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演员在排练厅为期2个月的同款训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