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中小学生流行这样过暑假: 实践打卡成“网红”

如何让孩子们过个有意义的暑假?在学习之余,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填充假期生活,成了沪上不少中小学生的“网红”选择。 

做一名非遗守“沪”人,用孩子的视角书写非遗故事

7月10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近百名新闻晨报小记者与海派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非遗守‘沪’人”活动成果总结暨《跟着孩子看非遗》新书发布会。去年暑假,150位新闻晨报小记者,作为非遗守“沪”人,走近30位海派非遗传承人,采访技艺,探寻经历,用孩子的视角书写非遗故事。他们完成的稿件几经打磨,历时1年,集结成这本《跟着孩子看非遗》。

徐汇区建襄小学五年级同学陶嘉泽曾经探访了竹丝编技艺传承人程丽老师,看到工作室内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竹丝画和一件件精致大气的竹丝扣瓷作品,居然都是用宽度不足5毫米的竹丝编织而成,陶嘉泽同学感慨道,非遗传承是世代坚守出来的“慢工”与“细活”,除了需要对这份手艺的挚爱,更需要坚持和创新。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八年级学生陆玮璘说,每一位非遗传承人身上都有一份脚踏实地的匠心,他们平凡而伟大,择一事而终一生。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表示,通过非遗守“沪”人活动,让“00后”学子多维度感受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人的执着坚守。

  

喜迎党的百年华诞,“少年正当红”实践打卡活动火了

为喜逢党的百年华诞,第七届“新闻晨报杯”上海市中小学生实践征文活动于6月至8月暑假期间推出“少年正当红”小程序实践打卡升级版,号召上海中小学生走进沪上百处革命旧址和红色纪念地,留下打卡照,上传微感言。还增设了“我要投稿”板块,中小学生可以以书法、绘画、短视频等作品形式进行线上投稿,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经历与见闻、思想与感悟记录和表现,在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来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六年级学生孙若菻是参与红色打卡活动的“积极分子”。从寒假至今,孙若菻同学已在“少年正当红”小程序上传了51次打卡记录,目前位列排行榜第一。他在6月下旬参观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后发表了自己的微感言:“时刻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希望自己能不断延续革命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成为最强大的新中国建设者,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自活动推出以来,已吸引沪上4千余人次进行实践打卡。

 

感悟“莫高精神”,晨报学记团“守护敦煌”研学营举行

领略千年文明,感悟“莫高精神”。今年暑假,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在资深记者的带领下,前往敦煌进行研学。他们探访特别定制的洞窟群参观路线,独家对话“莫高守护者”,无论是场馆讲解员,还是敦煌学研究专家,最真实的莫高人故事给小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阳关举办一场边塞诗歌朗诵会,在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鸣沙山欣赏大漠落日,小记者们还跟随莫高治沙人一起种下治沙草方格,为治沙公益添一份力。

在实践中获得历练与成长,暑期里更多的中小学生实践活动正在开展。新闻晨报学记团“见未来”青少年行业考察活动将带领孩子们走进各行业先锋企业,“航空航天强国之旅”将参访北斗技术基地、上海航空科普馆,“人工智能未来之旅”将走进科技企业,帮助孩子们了解行业发展、职业发展路径,为自己的未来定位。还有3M科学探索营、社会观察家一日制夏令营等,让中小学生们在真实场景体验中,获得真知、锻炼能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上海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