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筑起网络安全“防护墙”?《人工智能赋能网络安全白皮书2021》给出答案

“数字化”程度越高,网络安全挑战越大。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用AI筑起一道“安全防护墙”?7月9日,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安全高端对话上,观安信息联合赛博研究院共同发布《人工智能赋能网络安全白皮书2021》,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如何为网络安全带来变革,呈现人工智能在各个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模式与实践,展望人工智能赋能网络安全的未来趋势。

报告指出,随着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风险呈指数级增长,网络安全威胁趋向智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大,现有网络安全工具存在局限性。而人工智能可从六大方面为网络安全带来变革:一是人工智能可以检测和预测新兴的未知威胁;二是人工智能使组织能够更快地对网络威胁做出响应;三是人工智能可大幅降低检测和应对网络威胁的成本;四是人工智能显著提高安全分析师的工作效率;五是人工智能能以高重复性减少人为错误;六是人工智能可降低专业技能要求。

报告分十个重点领域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网络安全的模式与实践,包括网络安全、终端安全、身份与访问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移动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业务安全和网络内容安全。

报告具体分析了每个网络安全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问题与痛点,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各个具体领域,并分别通过具体场景案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报告认为,虽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为网络安全防御带来多方面的能力,但目前人工智能不能解决所有的网络安全问题,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并且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亟需克服的障碍和问题,例如预测准确性、数据完整性等问题。

但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推动预测算法的精度持续提高,技术投入的成本不断下降,数据源的可用性不断增加,具有更强的技术可解释性。这都将驱动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网络安全,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时代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构筑。

如何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在本次论坛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长,公安部原副部长、国家网信办原副主任陈智敏指出,要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进行预判和研究,用伦理和法律搭建起风险治理的方向。

上海市委网信办总工程师杨海军提出,必须牢牢守住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安全底线,通过加大制度供给、优化基础保障、创新安全生态、加大新技术风险研究等措施,以增强网络韧性为目标,加快构建城市数字化转型网络安全体系。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副局长王天广提出,需要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和有关职能部门、科研机构和网安企业一起,持续跟踪研判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网络技术的安全问题,积极防范化解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类风险和挑战,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和健康发展的产业环境。

现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裘薇对上海未来三年网络安全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上海需要从关键技术突破,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着手,打造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建设,扶植一批网络安全人才与企业,并以视频形式发布了《2021年上海市网络安全创新技术攻关目录》。

上海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移动互联网系统与应用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共同发起筹建数字身份与数据流通信任技术实验室,致力于开展隐私计算、区块链、前沿密码等数字信任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

此外,还举行了云安全联盟大中华区落地揭牌、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与英国标准化协会战略合作签约等仪式,助力上海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生态建设。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