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足机器人、深度学习结构化建模新方法……上海交大发布人工智能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在沪开幕,上海交通大学7月6日发布了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新一代机器学习方面,数理融合,形成深度学习理论、数学问题AI求解、可解释AI等新特色;在智能感知认知方面,视听文融合,形成数字人、人工智能攻防等新系统。

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AI+GPU新架构、超低功耗感知交互新技术,推动芯片行业往智能化发展;社会治理人工智能方面,牵头探索智慧司法执行的上海模式,形成交大特色的人工智能跨学科创新体系及创新高地。

多足机器人亮相智能大

高岳副教授团队研发的多足机器人将亮相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团队长期致力于多足机器人研究,提出虚实结合的多足机器人分层自适应规划,广泛用于复杂机器人的规划。

例如多足机器人运动规划、服务机器人路径规划、航路智能规划等,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开放性,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场景和项目,具有显著的科研价值和社会效益。入选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奖TOP30。

马利庄教授团队提出面向人物的图像视频结构化分析创新理论方法,形成了跨时空多模态的全流程人物特征理解技术体系,构建了复杂场景下的人物视觉理解创新应用平台,系列技术18次刷新世界纪录,在防疫健康码、复工复产、AI寻人、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构建重大应用。获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钱彦旻副教授、俞凯教授团队提出原创性深度学习结构化建模新方法,有效提升语音信号处理系统在面对真实场景中多变的信道、环境及说话人的鲁棒性,获得2020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工智能与价值观》新书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自2018年1月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三年来,学校以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依托,不仅在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应用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谋求发展与进步,同时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层面问题的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与价值观》一书就是其中的一项研究成果。

该书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的发展,通过对技术革命中的价值观演变、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价值观的重塑、人工智能与美国价值观、人工智能与欧洲价值观、人工智能与日本价值观、人工智能与中国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需要团结协作,求同存异。

IJCAI-SAIA青年精英学术大会聚焦传承与创新

IJCAI(世界人工智能联合会)是人工智能领域历史最悠久的顶级学术会议之一。

7月5日-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承办的2021 IJCAI-SAIA青年精英学术大会在沪举办。是业内少有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高端学术会议。

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教授介绍,大会的最大亮点是为上海和WAIC大会输出了‘中国AI顶尖青年学者代表团’和‘中国AI学术带头人代表团’两大人工智能人才梯队,为上海持续吸引AI顶尖青年人才提供良好基础,同时也将为大会已有的强大专家阵容增添具有活力和未来希望的青年力量。

构建人工智能开源生态

开源开放是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的重要驱动要素,然而,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尚缺乏切合实际的开放数据许可,使得数据要素的使用和流通仍存在诸多障碍和不确定性。

7月9日上午,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时代数据开放共享创新论坛上,将重磅发布由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所发起的《木兰-白玉兰开放数据许可协议》。

《木兰-白玉兰开放数据许可协议》旨在探索创建一组标准化的、立足中国人工智能实践、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环境的数据许可协议。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由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梅宏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