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研讨会聚焦社会治理和社区基金会的发展

7月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社会治理与社区基金会:共同体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会议”上,来自学界与实务界人士聚焦社会治理和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各抒己见,讨论并分享,提出对策。

社区基金会是近几年才在中国兴起的根植于社区、就是以“社区”作为主体,调动自身资源解决社区问题的公益组织。在西方,社区基金会已有百年历史,1914年,世界首家社区基金会“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在美国成立。

虽然从2013年中国才有了第一家社区基金会,但近几年发展迅猛。目前,全国已经有100多家注册的社区基金会,其中三分之二在上海,覆盖了上海市1/3的街镇。上海的社区基金会有关注扶贫帮困的,有指导家长如何对付“熊孩子”的,还有教白领做饭的……

徐汇区民政局副局长聂元军分享了徐汇区的社区基金会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四大作用,一是发挥纽带作用,提供资金支持,助力破解社区治理难题。二是拓宽路径渠道,协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三是培育和发掘社区能人,助力社区治理新作为。四是弘扬公益文化,增强社区治理共同体凝聚力。

同时,他也提出了三方面的思考,一是加强政府引导与提升自治能力相统一;二是社区基金会的发展要与社区治理目标相一致;三是建立以社区基金会为纽带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魏娜分析了国外社区基金会的兴起和演变以及我国社区基金会的兴起和发展转型。

她指出了社区基金会发展中存在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社区基金会功能定位不清等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社区基金会发展要从、完善政策体系、增强组织能力、促进功能转型等方面入手,承担起社区民众需求的“回应者”、社区活力的“撬动者”、社区变革的“推动者”的角色。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浩明认为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在社区治理中各有优劣,要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市场与居民间的关系,由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转变,让社区慈善作为枢纽平台。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副院长宋言奇以苏州为例,分析了四种类型社区的治理策略和平台建设。其中,农民集中居住社区,要以生活方式变迁为重点;新型商品房社区,要以培育社会资本为重点;流动人口多的社区,要以调动参与为重点;老社区,要以挖掘资源为重点,分类推进社区差异化治理。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社会治理和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研究与推动,2019年与徐汇区民政局携手合作“千里马-2019年徐汇区社区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育成计划“,促进秘书长的培育成长和基金会的规范运行。2020年再度合作徐汇区社区基金会人才育成计划之品牌项目培育工作,促进品牌项目更精准地转化为治理效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