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脑少年团》是江苏卫视继《最强大脑》之后推出的又一档脑力综艺,节目将基于抽象能力、逆行力、协作力、分解力、评估能力、创造力、担当力和解析能力等进行项目设置,从24位参加节目的青少年中选拔出最具“未来力”的少年加入首届“AI未来营”。
“宝藏男孩”解锁新角色
众所周知,马伯骞生于 “学霸世家”,父母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但是马伯骞却不走寻常路,成为了一名多栖艺人,这是天赋使然,也得益于他从小的家庭教育。
作为歌手的马伯骞,拥有着不俗的说唱实力和音乐素养。同时,他选择多栖发展,演话剧、参加表演类综艺,他总说“音乐只是我的人生选择之一,我还想拥有更多的自我”。
这一次参加《超脑少年团》,马伯骞或许将开发属于脑力舞台上的另一个“自我”。节目中,他表示“超脑少年”完全颠覆了自己对“天才”“理工男”的认知,“我以前一直觉得理工科的会比较闷,但现在看到他们,真的比我一个学艺术的还要活泼。”在马伯骞看来,孩子们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一个状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兴趣所在,“可能这才是快乐教育的真谛”。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父子关系,马伯骞和他的父亲马清运可谓“亦师亦友”。“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一直是我的偶像,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也是。”马伯骞坦言,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父亲不是“绝对权威”的代表,反倒非常注重跟他的平等交流。“如果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那我肯定接受;如果我说得有道理,我爸也会被说服,会听我的。”在马伯骞看来,这样的家庭氛围才让他敢于“做梦”,并有底气去“追梦”。
马伯骞还透露,自己从小就经历过别人眼中的“鸡娃”教育,但这并非源于父母的“逼迫”,而更多是自己主动为之。因此,虽然小时候也上了不少兴趣班,但却从未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我觉得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并不是一件坏事。”马伯骞表示:“如果我是父母,我会去观察,哪些他很轻松,哪些他很吃力。那这样就能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天赋在哪里,然后才可以更好的培养他的特长。”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此次《超脑少年团》提出“八大未来力”的概念,期望通过高科技的硬核智力挑战,让人类与AI的交互碰撞出全新的火花。
“八大未来力”即指抽象能力、逆行力、协作力、分解力、评估能力、创造力、担当力、解析能力。节目中,24位“神奇少年”将被分成两组,以团体比拼+积分挑战的形式,角逐仅有的8个进入“AI未来营”的名额。进入到“AI未来营”的选手,将有机会探访国际顶尖人工智能实验室,并与世界上最优秀、最杰出的科学家面对面。
与过往的益智类综艺不同的是,《超脑少年团》的挑战项目,虽然难度系数极高,但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少年们需要以创造性思维激发想象力,利用从纸笔到编程的一切工具破解难题,从而唤醒大脑活力,去抵达从未抵达的科学“秘境”。
为确保赛制设计的合理性、项目设定的科学性,《超脑少年团》拥有强大的科学家团队。来自清华大学的讲席教授、长江学者刘嘉担任本季《超脑少年团》的科学总顾问和项目总设计。节目不仅关注选手们临场的解题能力,关注少年们在参与过程中能力的提升与延展,更为脑力竞技这一题材提供独特的“破题思路”。
而节目中24位选手将被分成两组,则将分别进入郑林楷和郎佳子彧的战队中。郑林楷曾荣获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脑王”称号,实力毋庸置疑;而郎佳子彧不仅是《最强大脑》的人气选手,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六维雷达能力同样非常出众。
作为《超脑少年团》的绝对主角,24位选手各个来头不小。他们之中,既有保送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的尖子生,有奥赛金牌得主,更有各类青少年编程奖项获得者……24位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也不过只有10岁而已,用实力诠释什么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