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昆剧团精心打造的红色题材重磅之作——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即将在7月首度亮相舞台。该剧是上海昆剧团成立43年来创排的第一部大型革命现代昆剧,也是昆曲拓宽创作之路的一次重要实践和探索。
详见《新闻晨报·周到》相关报道
👉上昆首部大型革命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7月亮相,本报视频专访团长谷好好
👉半个多世纪后再演“鸠山”,我时刻要与自己“作斗争”,晨报视频专访蔡正仁
👉晨报视频专访京剧版“鸠山”尚长荣:昆剧《自有后来人》非常触动我、感动我
日前,在排练间歇,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艺术指导、主演张静娴接受了《新闻晨报·周到》记者的视频专访。张静娴老师曾在1965年的京剧《红灯记》中饰演“李奶奶”一角,那时还是一个小姑娘,如今转眼快一个甲子,“李奶奶”依旧精神矍铄。
张老师透露,就在新剧创排第一次研讨的时候,居然在家里找到了50多年前那次参演京剧《红灯记》的剧本,上面还有好多当年的笔记。她感慨这么多年过去了,搬了好多次的家,剧本居然还在,当时的内心独白是“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事情?自己跟“李奶奶”真的是太有缘份了!”
拓展昆曲剧种创作之路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李奶奶”张静娴和“李铁梅”罗晨雪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昆剧团创排了建团43年来第一部大型革命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张老师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是时代对昆曲的召唤,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也是上昆拓展昆曲剧种创作之路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很多人对昆曲的最初印象大多是《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作品,与现代戏相隔甚远。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就先后创排了《琼花》《自有后来人》等大型革命现代戏,场场爆满,享有盛誉。我还记得,1965年中国京剧院到上海演出《红灯记》时,我就被高玉倩老师饰演的李奶奶所打动。印象最深的是“痛说革命家史”这段,她将传统戏曲程式充分运用到人物塑造中,炉火纯青,令人震撼。后来我们班学演《红灯记》《沙家浜》时,我自告奋勇表示要演“李奶奶”,得到了老师的同意。1965年是抗战胜利二十周年,我有幸被借到京剧班在当时的瑞金剧场演出《红灯记》,这也是我第一次由闺门旦转到老旦登台演出。
《红灯记》从京到昆感受截然不同
“李奶奶”张静娴与“鸠山”蔡正仁在排练场
没想到,时隔50多年后,再次回到这个熟悉的题材、熟悉的人物,继续与“李奶奶”的不懈之缘。然而,从京剧到昆剧,从主演到艺术指导和表演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跨越50多年的差距,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起初是压力,因为有沪剧、京剧《红灯记》等经典佳作珠玉在前,人们难免会做比较。从自身来说,张静娴今年已虚岁75岁,体力和记忆力不如以往,且过去唱昆曲闺门旦都是用小嗓子,但现代戏要唱回大嗓子。因此,如何克服唱念表演方面的难关,如何将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昆曲化表达,体现当代价值和当代审美,每个环节都是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尝试,开辟一条昆剧现代戏的新路。
从文本来看,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剧组前期多次开会论证,整个戏结构完整,人物鲜明,念白和唱词贴近剧情人物风格,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并兼具艺术性和文学性。从表演来看,四个主演全部都是跨行当表演,这既是看点、又是难点。现代戏中很多昆曲程式手段都不能用了,道具、水袖也没有了,该如何表现人物呢?尤其“李奶奶”是个北方老太太,她的语态、脚步、唱念,每个细节都要好好琢磨,寻找到适合这个人物符合时代背景下的个性化表演。
首先,我提出尝试念韵白,经反复试练,发现适当的韵律化处理,也比较贴合那个年代的人物,毫无违和感。其次是曲牌唱腔,“戏是大千世界,曲乃半壁江山”,对于现代戏来说,更是如此。然而,现代戏如果完全用套曲创作会受到局限,因此这次在唱腔上是按照人物、情感、剧情需要安排曲牌,采用“破套存牌”的做法。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当年就开始提倡“破套存牌”,例如像《墙头马上》等作品,都是成功的范例。这种做法今天在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中也得到非常好的探索和体现。
“李奶奶”的核心唱段大都是我自己挑的
剧中,有关“李奶奶”的一些核心唱段,大都是张老师自己挑选的。比如第四场李奶奶唱红灯的地方,她选了【渔灯儿】,这是《烂柯山﹒痴梦》中的经典唱段,原本是忽隐忽现、忽幻忽真的情绪,但放在李奶奶说红灯这儿,既有叙述性,又有描绘性,在咬字和行腔的抑扬顿挫上,她按照老年人的感觉来处理,出来的效果与剧情人物竟格外贴合。
“痛说革命家史”部分,本来唱腔选了南曲,但我有点不满足,突然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俞老推荐我的一个冷门戏《女弹》,我赶紧找出磁带来听一听。然后选了集曲【九转货郎儿】中的【三转】【五转】【六转】,我在试唱的时候,大家觉得还不到位,经与编剧和作曲多次磨合修改、反复练习后,逐渐找到了适合的演绎方式,并且越来越贴近人物形象和戏剧情境。第七场在刑场上李奶奶和李玉和见最后一面时,用的是【梁州第七】,这个曲牌也曾在昆剧《班昭》最后一场戏中用过,表现班昭与大师兄的离别之情,催人泪下。而在昆剧《自有后来人》中,经过雪华老师的谱曲,体现人物细腻情感的同时,更增添了悲壮的厚重感。
全团的激情投入令我非常感动
罗晨雪扮演“李铁梅”(左),吴双扮演“李玉和”
在整个戏的创排过程中,从领导到剧团、剧组的每一位成员,昆团上下每天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积极状态和氛围,这也让张老师很感动:
给予我许多激励和收获,以及久违的温暖和感动。让我深深地感到,这种日日夜夜为艺术不断磨练、精益求精的虔诚创作精神,远比排演一部戏本身的意义要来得可贵得多,这也是上昆数十年来打造优秀剧目的传统。
好作品必定是千锤百炼的,艺术创作永远在路上。古代著名剧作家李渔曾说,“虽观旧剧,如阅新篇”。今天,我们的现代戏创作就如同一朵新花,“虽观新剧,亦有旧章”。“守正”不能故步自封,“创新”不开无轨电车。我们只有通过“守正创新”,才能更加了解到传统的价值。我相信,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将打开上昆在现代戏求索道路上别开生面的新一站,不仅打造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现实题材精品佳作,更能将前辈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传承下去,弘扬发展,再创新篇!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