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至9月5日,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美国艺术家玛丽·阔思在亚洲的首场美术馆专题个展“以光作画”。
乍一看,玛丽·阔思的作品似乎太过简单,一整面墙上就是一幅纯白或纯黑的画,几乎什么也没有画,这能叫艺术吗?
■“以光作画”展览现场
但是反过来说,人家玛丽·阔思今年76岁,创作生涯横跨 60年,包括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惠特尼美术馆等著名美术馆都举办了她的个展或收藏了她的作品,她还荣获了多个大奖。如果不能欣赏她的艺术,要么是我们错了,要么是国际美术界错了,你说是谁错了呢?
不过,要理解玛丽·阔思的艺术也真的不容易,除了要有美学基础,还要有哲学思想,甚至量子物理学知识。玛丽·阔思“以光作画”,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她对于这一领域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思考和实践,有时候,她的创作几乎就像是在完成一项科学实验。
■玛丽·阔思的灯箱作品
比如此次展出的两件灯箱作品,虽然创作于2021年,但实际上玛丽·阔思在这方面的构思和探索起于1968年。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潮是抽象表现主义,但玛丽·阔思却在“以光作画”中追求“纯客观”,希望通过灯箱作品,将光从墙上解放出来。
她用有机玻璃盒子罩住氩气灯管,靠着墙悬挂,内部使用特斯拉线圈和高频发电机作为驱动力,摆脱电线,点亮灯管。
为了创作这些灯箱作品,玛丽·阔思甚至到加州大学报了一个量子物理学班去进修。而学习量子物理学的结果是,玛丽·阔思认识到,纯客观是不可能的,这使得她重新回到绘画,自由地使用笔触,将主观性重新带入作品中。
灯箱作品的实验,让她更加致力于让画作不仅代表光,而且能自己发光,由此引出了她著名的“白光”系列作品。
■当年玛丽·阔思在创作灯箱作品
那也是在1968年,玛丽·阔思发展出一套激进的绘画技法,将层叠的玻璃微粒融于丙烯颜料。她是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注意到了这种工业材料,它被用于高速公路的标记,以使路标更为清晰。阔思将这些玻璃微粒散布在绘画表面,使之成为一种散发出光线折射曲率的美学形式。
玛丽·阔思的绘画作品莹莹闪光,显露出笔触的若隐若现的物理特性,观众在动态观看时,形成了一直在变幻的画作。从而奠定了她“以光作画”的美学范式。
欣赏这样的作品,需要观众首先抛弃固有的美学观念,追溯艺术家的探索过程,由此进入艺术家所希望拓展的一个个美学新空间。
当然,退一万步说,即使不去费心思追溯艺术过程,仅仅从龙美术馆的展陈空间和玛丽·阔思的作品视觉呈现,这场展览也完全是一处打卡胜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