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治理中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回顾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了一批在岗位上辛勤劳动、发挥才干、精益求精的劳动模范,他们秉承工匠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带领广大市民群众全身心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用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
为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周到上海与闵行区七宝镇总工会合力推出“人民城市人民建·学习劳模,继往开来”专栏,带您走近我们身边的劳模,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本次推出的劳模是“水改先锋”李友明。
▲视频:“个体老板”李友明成了“上海劳模”!
“扭开水龙头,便能接到干净的饮用水。”上海是中国最早供应自来水的城市,但上海的广大农村直到1984年才陆续从“水改工程”中受益,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凭借在“水改工程”中的卓越贡献,“个体老板”李友明在199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成为那个时代“个体户”中的先进典型。
1984—1994年10年间,带头建了4座水厂的李友明心中有一个信念:“水改工程是为老百姓办好事,个人多奉献一点,(只要)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便)人生值得。”
自学拿到“电工操作证”
1950年,李友明出生在上海县七宝镇中华村一户农家,从小就表现出勤奋好学、热爱钻研的可贵品质。
1968年,18岁的李友明承担了村里一项技术活——开手扶拖拉机。
个子不高、身材精干的李友明,干一行、爱一行,喜欢钻研技术。他学会开手扶拖拉机后的5年间,中华村的拖拉机便没到外面修过:哪个零件出了问题,李友明就拆下这个零件,到上海县物资局去买新零件,然后再自己动手装上。
▲李友明的电工证和劳模奖章
1970 年,在“农业学大寨”的洪流中,中华村通电了,一直喜欢钻研技术的李友明当上了村里唯一一名水电工,他自学水电技术,谨慎操作,从没出过一次事故。
1975年,李友明到喷漆厂做电工,技术要求比农村复杂很多,他也很好地胜任了这份工作。
1982年,电力行业日臻规范,李友明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电工操作证”,为后来的人生机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法水改”花小钱办大事
1984年,上海市卫生局在全市农村开展“水改工程”,当时的上海县爱卫办想在七宝镇中华村先搞一个试点:造一座20吨储水量的水塔,为中华村4个小队总共200多户人家供应自来水。
全村老少在高兴之余,也感到任务艰巨:一没技术,二没人员,从外头请施工队,村里底子薄,钱不够……
这活可怎么干?面对现实困境,上海县爱卫办决定“土法上马”,不请施工队,自己干。
当时,上海县爱卫办成立了“农村改水领导小组”,他们找到了全村唯一的水电工——34岁的李友明,对他委以重任,从水塔建造、水管铺设到日后维护管理,由他全权负责。
李友明四处走访,从头学起,边学边干,边干边总结,摸着石头过河。
轨道过桥在工程中算比较难的技术,为保证直径15公分水管的安全和使用的持久性,(我在)施工时会把三角铁敲在墩子上,起到加固作用。”
李友明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发明创造相结合,最终攻克了这个难关,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不仅如此,在质量过硬的前提下,李友明的“土法水改”还大幅节约成本30%。
经测算,中华村水改工程总造价20万元,而从外面请正规施工队要花30万元。
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主要靠压缩利润。”李友明坦承:“当时,领导小组规定,利润只能占项目总造价的5%,这已经非常微薄了,仅够维持运营,要知道政府部门下属施工队的利润一般在30%左右,当时建设局专门核算过,交给他们根本做不下来。”
▲满桌老照片勾起李友明的青春记忆
2年后,中华村“土法水改”的成功经验得到上上下下一致肯定,被推广到第二、三个试点,李友明也被借调到上海县爱卫办“农村改水领导小组”,负责“水改工程”,带领其他村村民搞“土法”水改。
1986—1987两年,在李友明的帮助下,上海县鲁汇乡建造了一座50吨储水量的水塔,给永新、永丰、永联(音)三个村供自来水。
随后,李友明在七宝镇宝北村又建造了一座自来水厂。由于规模扩大,节约的成本也更加可观。
1987年底,由于政策调整,“水改工程”由卫生局移交给建设局负责,李友明也从“农村改水领导小组”回到中华村。
“小电工”变身“个体老板”
1987年底,李友明回到中华村时,很快沐浴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个体经营申请条件放宽了。
1988年底,李友明申请个体经营,3个月后,执照就批下来了。
▲李友明当上了个体户
当时,喜出望外的李友明专门为自己的“营业执照”和“个体经营税务登记证”拍照留念。
从此,他从一名“小电工”变身“个体老板”,开始承接改水工程。
上世纪80年代末,七宝镇开始大面积推行水改工程,凭借前面3个水厂积累的经验,以及客户的信任,李友明接连承接了华漕镇黄泥浜村的深井并网改水工程,以及七宝镇的沪星村、红明村2个村的水改工程。
沪星村、红明村两个工程都是“并网改水”,从上海县莘庄水厂到各村各户铺设管网,比建设水厂工程量稍小一些。
1990年,李友明开始建设他人生中第四座水厂——马桥乡联建大队水厂,并为七宝镇新龙村、友谊村完成了“并网改水”。
▲李友明在七宝工商所门前拍照留念
做了这么多工程,李友明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冬天,极寒天气突如其来,上海冬天的气温骤降到零下八九度,一夜之间,红明村400多家农户的水表冻坏了50多支。
水表安装在户外,一户一支,玻璃都碎了……”
李友明冒着大风、严寒,挨家挨户上门更换水表,叮嘱村民用被子、毯子为水表保温。
“我做的所有水改工程中,只有这次吃了大亏。” 李友明笑着说。
个体户成了“劳动模范”
1984—1994年的10年间,李友明带头为4个村建了4座水厂、为4个村完成“并网改水”。当时,他心中有一个信念:
水改工程是为老百姓办好事,个人多奉献一点,(只要)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便)人生值得。”
凭借在“水改工程”中的卓越贡献,“个体老板”李友明在199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成为个体户中的先进典型。
▲李友明经常把奖章拿出来看看
得知获奖的消息后,李友明既意外又高兴,家中80多岁的父母以及妻子席阿姨和儿子都为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李友明说,当他全身心投入到水改工程时,妻子席阿姨一直在七宝卫生院负责挂号工作,“‘工作三班倒‘非常辛苦,下班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儿子” 。
“军功章也有她的一半。”听到李友明的夸奖,席阿姨腼腆地笑了,在她眼中,丈夫能干、细心、顾家,她不求丈夫得多少奖、赚多少钱,只希望他平安、健康。
也许是受到妻子淡泊名利的影响,即便后来做了个体老板,李友明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
不为赚多少钱,为农民谋福利比赚钱更幸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佟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