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包做工如何?”“我想买两只名牌包包”“这个型号的包包有货吗?”,承办检察官审查案件证据时,看到犯罪嫌疑人手机微信中这些未读消息,无奈地摇了摇头,因为这些买家们怕是得不到想要的回复了。
2020年3月,小董通过微信添加了一名好友,该好友每天在朋友圈里发一些高仿包的图片,并宣称自家售卖的高仿包和正品名牌包几乎没有差别,一般人都真假难辨,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名牌包包只要一二百元就可以拿下,小董不由心动起来,便从该卖家处网购了一只知名品牌仿包。
然而,当她充满期待地等来快递包裹,拆开后却大失所望。这只包包做工非常粗糙,和卖家在朋友圈宣传的制作精良差异巨大。
在与卖家协商无果后,小董一怒之下报了案。后经质检部门鉴定,小董的包确为某奢侈品牌仿制品。
随着小董的报案,牵出了一个涉案金额达百万的制假售假案件。原来,杨某夫妻二人开设了一个制包工厂,印刷了大量“MCM”字样的皮料,忙不过来时便联系皮料生产商包某帮忙生产,并提供包款样式让其进行裁剪,之后二人对裁剪好的皮料进行缝合,私自生产、制造假冒该品牌皮包。
另一对王某夫妇在箱包市场开了一家实体店,通过微信售卖包具。二人了解到,名牌包品牌效应高,假冒产品价格不足正品的十分之一,大众更容易接受,便打起了销售假冒奢侈品牌包的主意。
为此,妻子通过网络盗图后在朋友圈发布名牌包的精美照片,接受下家及普通客户订单,将需求汇总后由丈夫去找仿制品厂家拿货售卖,他们也曾从包某处定制皮料。
陈某则是他们的下家,经营着一家不直接对外营业的小商铺,每天通过微信售卖包。虽然明知是假冒“MCM”品牌皮包,陈某仍做起了知假售假的生意。
2018年至2020年11月期间,以上六人累计涉案金额达人民币136万余元。
崇明检察院审查后认定,被告人杨某夫妇、包某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允许,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特别严重,依法以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对三人提起公诉;被告人王某夫妇、陈某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依法以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对三人提起公诉。最终,6名犯罪嫌嫌疑人全部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并退出违法所得共计人民币50余万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叶松丽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