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顶级好瓷尽在“年轮”展,民间机构填补学术空白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明清官窑更是早已成为世界艺术语言,如此辉煌灿烂的陶瓷文明,却在清末以后戛然而止,对于近百年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陶瓷文化的学术研究,多年来居然还是空白。

而在民间,对于近百年中国陶瓷的收藏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百年来的某些陶瓷品种也已经成为收藏界的璀璨明星。在近百年中国陶瓷的收藏、研究和推广方面积累了30年经验的著名收藏机构上海璟通艺术中心,将于2021618日至920日举办一场“年轮——璟通百年陶瓷展”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通过展陈近百年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近百件经典名作,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红色历程,讲述红色故事。


■王锡良《山月照弹琴》茶壶

■张松茂《牡丹》瓷板 1981年

在展厅中,“红色的光辉”成为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引领着中国近百年陶瓷文化的前行,唤醒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

相关展品中,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绘制的全套伟人瓷画像,历史的记忆扑面而来;粉彩“昌江通景”团结杯造型极富年代感,茶杯周身绘制了景德镇昌江风貌,杯盖顶端是一个紧握的拳头;“世界和平”颜色釉瓶一对,完美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向往,瓶身采用了堆白工艺,塑造了和平鸽与祥云图案,犹如浮雕,瓶把手上又有两只灵动的和平鸽雕塑,作品的年代感和艺术质量俱佳。


■《世界和平》颜色釉瓶

■团结杯

展厅中有一块1950年代景德镇画师程镇源创作的粉彩瓷板“农会”,一看便是新中国画改革后艺术家下生活采风的成果,当年类似的年画形象太过深入人心。

1960年代景德镇曙光瓷厂创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对瓶、196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创作的“八女投江”瓶都是极富教育意义、影响了几代人的故事,用陶瓷来表现,有一种推陈出新的强烈感受。


■程镇源《农会》瓷板 1950年代

■《八女投江》瓷瓶 景德镇陶瓷学院 1968年

■《草原英雄小姐妹》对瓶  曙光瓷厂 1960年代

7501”毛主席用瓷向来是收藏界里一个神奇的传说,那是1975年景德镇专为毛主席所定制的餐具,本次展览中呈现了其中的“水点桃花”茶具和“翠竹红梅”餐具,让观众领略到景德镇陶瓷人满含深情所创造的红色经典。


■《翠竹红梅》餐具

■《水点桃花》茶具

红色经典代代相传,活力永续,当代中国的陶瓷艺术家们更是矢志努力,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用当代语汇为红色文化添彩增色。展览中,景德镇著名艺术家解强创作的石库门大型方瓶,用景德镇瓷土为海派文化代言,向红色文化致敬;学院派艺术家张国君历时两年多反复实验、烧造出大型瓷板画《井冈山》,将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融入艺术创新中,体现出中国陶瓷文化百年进程的无穷动力和精神源泉。


■张国君《井冈山》瓷板

■解强《石库门》瓷瓶

“年轮”展还通过“民国与解放初期”、“陶瓷美术家”、“当代陶瓷”三个板块,为观众勾勒出近百年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历程,让观众了解到,在明清官窑之后的近100年,中国陶瓷又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明清官窑之后,景德镇陶瓷经历了瓷业学堂、红店、瓷业公司到珠山八友画派,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生产合作社、十大瓷厂到瓷厂转制的全过程。


■珠山八友后人邓肖禹《十二喜图》瓷盘

■胡明正《墨彩开光双耳龙纹瓶》 1970年代

■珠山八友后人王筱兰《雅趣图》皮灯

■张松茂《梅花》高足碗

■周国桢《波斯猫》雕塑

■秦锡麟青花瓷瓶

展品中,从珠山八友及其后代的瓷画,到仿古瓷、建国瓷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从“陶瓷美术家”的光荣称号,到改革开放后的时代精品,百年来的中国陶瓷艺术异彩纷呈。

展览的“当代陶瓷”板块,显示了中国陶瓷艺术实现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其中,有引领中国陶瓷走进当代世界艺术主流圈的新一代领军人物白明、白磊的代表作,有张国君、刘正、熊开波等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精英的最新力作,还有大学者傅申、当代艺术家孙良等人全新创意的跨界陶瓷等。

■白明、白磊作品

■刘正作品

■熊开波作品

■孙良作品

■傅申作品

上海璟通陶瓷艺术中心负责人熊景兰表示,璟通一直以收藏、研究、推广近百年中国陶瓷艺术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有缘系统地收藏了景德镇陶瓷近百年的文化结晶,值此庆祝建党百年之际,璟通将多年来的珍藏向公众展示,讲好红色故事,并借此机会系统化地梳理近百年中国陶瓷史,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好基础,让中国陶瓷文化能更有效地弘扬、更精彩地传承下去。

 

 年轮——璟通百年陶瓷展

时间:2021.6.18—2021.9.20(10:00——17:30,周一休馆)

地点:璟通艺术中心(上海市黄陂南路700号B栋215-217室)

主办单位:上海璟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