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迈且身患疾病的安东尼正在面临一项艰难的人生选择——是搬到养老院还是接受女儿寻找的新护工?这是近日在国内上映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给出的一道难题。
父亲的选择,总与其承担的角色相关。不同于母爱的浓烈如火,父爱更像是一杯温和的水,浸入到每个人的骨头深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父亲总是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挎着公文包的他,背起木梁的他,雨里送外卖的他……他们的爱不加任何修饰,总是从最实际的生活里掏出最朴素的东西,甚至还带些拙劣,沾染着世俗的人间烟火味。但这就是父亲。
在6月20日父亲节来临之际,新闻晨报记者找到三位腾讯微视上的#追梦人#博主,解锁他们的故事:而立之年初为人父,在非洲创业的小龙;不惑之年养家糊口,数十年如一日打铁的手艺人周圣帮;为家庭操劳一辈子,不幸失去光明的小周父亲。
相对于头部“网红”来说,接受我们采访的三位博主都是基层的普通人。从初为人父的喜悦,到父辈传承的使命,再到共同打拼的人生。他们的模样就是我们的模样。
即使没有耀眼的粉丝数据,也没有强大的资本运营,但在无比贴近现实生活的短视频账号里,却能闪现出生活的一丝光亮——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看他们的故事。
本文约4911字
细读约需12分钟
家庭与事业在三十而立的年纪真的可以平衡好么?如果天秤两端始终无法持平,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维系好这些重要的纽带?如今,这是许多父亲都会面临的问题。
也许有些人曾因父亲由于事业繁忙缺席自己的成长而难过,也许我们也会渐渐原谅父亲没有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毕竟他们也曾是一个满怀抱负与追求的热血青年。
图片说明:小龙
在非洲卢旺达工作了三年的小龙,早已养成随手拍下视频的习惯,大到风土人情、气候差异,小到午餐晚饭、生活用品……有披着红色披风在理发店理头的人;有骑着自行车带着水桶接水的人;还有一群光着脚丫嬉笑打闹的小孩。在腾讯微视上,小龙的非洲生活受到了不少粉丝的关注。回忆起自己最初的非洲生活,小龙仿佛有很多话要讲。
刚毕业的小龙初踏上非洲的土地时,也曾是一个热血青年。干旱、贫穷、战乱、饥饿……在前往非洲之前,小龙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对其存在着许多的刻板印象。不过,认知总会被真实生活一次次地刷新,在非洲生活越久,小龙对非洲的认知也越客观和深入。
“在我去过所有的非洲国家里,南非给我的感觉是最富有的。”
小龙回忆起自己在南非的生活,向《新闻晨报》讲到,那里有很多家肯德基的连锁店,耐克、阿迪品牌的门店随处可见,大商场更是应有尽有。甚至从边境小镇去往南非的市中心也有高速公路,尽管公路没有中国修得好,但是交通确实比较便利。
“当我第一次到南非时,看到每一栋房子外都有铁丝网,我就知道这个地方不安全。”
小龙回忆起,南非的ATM机经常会被毁坏。有时运钞车走在路上,也会突然出现劫匪。小龙的一个同事在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工作,圣诞节时,他边开车边打电话,车窗玻璃没关。有个人为了抢劫手机,拿着刀向同事的手臂砍去,手机被抢走,胳膊上也挨了两刀。但小龙补充到,在非洲,抢手机是小事,更严重的事情是持枪入室抢劫。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小龙和同事一般会选择住在有很多人的小区里,这样会给他们很大的安全感。
2016年,那个敢于冒险的青年在四年之后成为了一名父亲。之前,还没有当父亲的小龙看到朋友们一旦生了孩子,全家就立马以其为中心。他无法理解也不能感同身受。直到小龙做了父亲,他发现自己开始变了,生活渐渐围绕着孩子旋转。可是,小龙的孩子刚刚满月,他就选择了回到非洲开始创业。由于无法陪在孩子身边一起成长,小龙感到特别遗憾。异国他乡的小龙每每想念孩子,都会和家人视频通话。视频连线的另一边,小龙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学会了趴在床上抬头,学会了呀呀地发出一些声音,学会了伸胳膊蹬小腿。从心底溢出的温柔渐渐地融化了小龙的眼睛。
2019年末,在非洲工作的小龙决定辞职。衣食无忧、薪资也高,为何他会选择离开呢?在非洲工作一年才能休假一个月,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其实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小龙虽然在孩子满月时选择去非洲创业,实际上回家的时间更自由。小龙计划,等到创业步入正轨,疫情也得到控制的时候,可以在非洲工作两三个月,回国在家里留一两个月,两边跑来跑去。孩子放寒暑假,也可以带孩子来非洲。
今年4月25日,回到卢旺达的小龙投入到紧张的创业工作中,一切都是重新开始,不过卢旺达三年的工作经验给小龙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但万事开头难,为了租一间性价比高的房子,小龙花费大量的时间找到了四套,最终选择了价格较低位于首都农村的空房子。还没有买车的他不能再使用前公司的汽车,出行只能步行或坐摩的。
小龙也在摸索创业的道路,具有商业嗅觉的他发现卢旺达的咖啡和茶叶销量很好。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前往非洲旅游的中国人一般都会买些木雕,于是他找到了员工,租好了房子,招到了翻译,并在卢旺达的店铺找到了许多木雕工艺品。不过,寻找工艺品的原材料黑檀木是一个大问题。好在小龙利用他在卢旺达三年的积累联系到了一位商户,这位商户了解黑檀木的来源,也愿意分享给他。
如今,小龙现在经常会上传一些创业日记。有一天,小龙遇到了一个手工削竹签的男人。在非洲,竹签可以用来烤肉。受此启发,他将买机械设备制作竹签的想法上传到了腾讯微视,许多网友表示想要随小龙一起创业,甚至还有网友担心小龙会抢走非洲人的生意。小龙在卢旺达的创业,无论是性质上还是意义上和往常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未来,初为人父的小龙有了更鲜明的目标,当上父亲的他不仅感到了激动和喜悦,同时也感到了责任和重担。小龙已经考虑到孩子未来面临的教育问题,他已经准备在非洲奋斗几年,为孩子在郑州买一套学区房。对他而言,在非洲创一番事业,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小龙最切实的想法。
位于湖南省嘉禾县的英花村,由于人多地少,在历史的长河中,打铁是这个村落里大部分老百姓的出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大概四千人的村子,三千五百人与打铁有关,剩下的五百人则从事着与卖铁有关的工作。英花村的打铁传统一辈接一辈,叮叮作响的声音也传了上百年。火星飞溅了几个世纪,烟花盛放在铁具之下,见证着祖辈们的血汗,火光凝结了一代代手艺人踏踏实实的精神。在英花村,最常见的夫妻组合、父子组合、兄弟组合作为强大的纽带将一户户人家的一生与打铁拧在一起。
周圣帮作为三千五百个铁匠中的一员,当他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就已经接触到了打铁,一转眼已有二十余年。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不出意外地接上了父亲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将打铁这门手艺做好,周圣帮曾不辞辛苦地跑到广西、江西等地,并吸收不同地域铁匠的优势,学成归来以后,村里人看到他的技术很好,也纷纷前来取经。周圣帮自豪地告诉记者:
“我做的东西卖出去被退货的很少。”
有一天周圣帮问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回答想打铁。这样的回复出乎周圣帮的意料,在他看来,如今的年轻人想法很活,大多不愿意学习又苦又累的打铁工作。因为他父亲那一辈人,对收徒弟这件事的要求非常严苛,不可能随便就招个徒弟,学徒也是没有工资的,但那时候仍然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学习。而如今哪怕是对外招学徒,也没有人愿意学习打铁,
“我觉得我的儿子很聪明,如果他学习打铁,技术会不断地提高。那么他就不仅仅只做农具的铁件,他会去制作工艺品,他会接触更高级的铁具。我们对打铁是比较看重。”
打铁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铁匠经常会出现烫伤的情况。一锤锤下去,铁皮会到处飞舞。哪怕落在脚上或衣服上,也得忍着,把手上的铁打完才能处理。基本所有铁匠的手上、脚上、脖子上都有被烫伤的烙印。对于这样的伤疤,铁匠早已习以为常,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技术不过硬,是不能打铁的。”
周圣帮向《新闻晨报》坦言道,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他最初的心态只是想找一个饭碗生存下去。一年没有什么收入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时也没有其他想法,只是为了填报肚子;而现在的心态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家里至少可以月入过万。不仅是周圣帮,和他一样作为家中顶梁柱的铁匠们也纷纷奔向小康,“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新房子多,有小车的家庭也多。”
打铁这件事情磨得久了,周圣帮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我们一直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我觉得这是一种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周圣帮讲到,以往打铁,客户主要集中在附近的农民,因此对家里的农具很了解。如今,天南海北的农具汇聚在此,竟也千奇百怪。
“每当我看到一种此前没接触过的工具,都会觉得很有趣,并想努力去做好。”
这是铁匠周圣帮最朴实的想法。周圣帮还补充道,打铁虽然是体力活,但它也特别需要技巧。并且现在很多工具都用机械打铁,相对之前,体力消耗已经少了很多。在打铁的过程中,铁匠们几乎都在想这一锤要用在哪里,甚至还会联想到打下去的效果和形状。心无旁骛的打铁使得铁匠们的生活特别简单和踏实,周圣帮讲这段话时不急不徐,稳稳道来,一字一句就像踩在大地,扎扎实实。
图片说明:周圣帮
“有没有想过放弃打铁?”
我问。
“想过,但是真的不会放弃”
周圣帮很朴实地答道。他表示,有时看到同学或朋友做生意成功了,他们一年的收入比自己几年的收入还要高,会很羡慕他们。但是由于客户的催货,已经习惯打铁的周圣帮又一次次地投入到了紧张的打铁中去。
“其实打铁也不难。它靠的是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心理够强大,就可以做。如果你的想法太多,那就不要做。”
打铁这门手艺在21世纪渐渐被忽视,但周圣帮通过腾讯微视将叮叮作响的打铁声传到了远方。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周圣帮的生意变得更红火,还有许多人见识到了打铁的魅力,不少网友看到烧得火红的铁具经受锻造成型之后直呼过瘾。未来,周圣帮希望自己的技术可以不断进步,用手艺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
“我是一名清洗工,主要负责清洁厨房设备和空调。”
高高瘦瘦的小周在清洗肮脏的设备,裤子和衣服粘上了大片污秽,但他依旧神情自然并专注于手上的工作,将肮脏的油烟设备和空调化腐朽于神奇。腾讯微视上,一位名叫“打工人小周”的博主经常会上传自己打工的真实场景。
做清洗工之前,小周为了生计,当过司机、做过与油烟设备相关的销售。然而,由于要抚养家中的父母,生活并不宽裕的小周后来选择了工资更高的清洗工工作。由于又脏又累,愿意做这份工作的人少得可怜。小周经常会晚上十点多去清洗设备,直到凌晨三四点才回来。比较欣慰的是,一个月可以赚到四五千,这在当地算是不错的收入了。
回忆起童年,小周表示,他的母亲精神有问题,基本上不出门。于是,父亲作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承担起了养活一家三口的职责,父亲扛过水泥搬过砖头,有时还会去山里扛木头,一扛就是几个月。小周回忆,他的父亲为了给孩子交学费任劳任怨,辛辛苦苦地工作却舍不得在街上吃一碗粉,路途遥远舍不得坐公交坚持走路回家。2008年,父亲突然发现自己只有一只眼睛能看清楚一点,另一只眼睛基本什么都看不到。失去了视力的父亲也失去了工作,生活的重担从父亲的肩膀转移到了小周身上。
2011年,小周从中学辍学开始进入社会打工。这时候成了小周拉着一家三口用力生活。他在外地当过玻璃厂里的搬运工,也渐渐习惯了一天工作十二小时的强度。拿着两千五的月收入坚持了三年,
“工作中的累没什么,身体已经习惯了,我相信以后一定会更好的。”
为了方便照顾父母,小周放弃了去大城市发展的想法,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了离家较近的南宁工作。
纵然生活荆棘满地,小周依然在追逐理想的路上一路高歌。他从未放弃过导演梦,在短视频盛行的2017年,小周将拍视频的想法落实于实践。他曾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拍搞笑视频上传到腾讯微视上。不过,由于工作繁忙,小周渐渐从搞笑视频转向工作日常。这些视频很少见到干净体面的小周,裤子和衣服都是污渍的他哪怕满身是汗,在视频里也毫不避讳。和想方设法包装自己的网红博主完全不同,他似乎想把生活中最真实的累和疲惫呈现在网络上,小周视频里的这份“真”,总有一种击中人心的力量。
今年三月份,小周的父亲大病一场。当时病重到无法走路,连吃饭都很困难,经过住院治疗,小周的父亲现在可以拄着拐杖慢慢地走,他还在继续为这个家操劳着。
(本文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牛强 马冰冰(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