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剧场”,温暖过这些人……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上海的为老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助餐、助浴、护理……几乎你所能想到所有的服务内容,上海都能找到。但,这是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的全部了吗?

6月的一天,上海东南端的奉贤区,家住金水丽苑的徐阿婆家陡然热闹起来——“今朝吾怩‘一个人的剧场’又要开演了!” 随着主持人周国良一口地道的奉贤话响起,徐阿婆的脸上泛起了许久未见的笑容。

繁华都市里,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或许并不匮乏,但不便行动、高龄独居的他们可能更渴望精神世界的温暖。“一个人的剧场”对老年人而言,不仅仅是平淡生活中的一味调剂,更仿佛一道光,照进了他们的生活。

客厅变身舞台,在家就能看演出

“今朝吾怩‘一个人的剧场’又要开演了!这是吾怩街道专门为老年人‘私人定制’的小剧场,上门为大家表演文艺节目。今朝本来是为徐阿婆一个人表演,但是邻居们也来了,现在‘一个人的剧场’变成了一群人,欢迎大家!个么阿拉表演现在就开始啦……!”在金水丽苑徐阿婆的家里,主持人周国良用一口地道的奉贤本地话讲了一段开场白。

一旁,七八位演员早已换上了演出服,化好了妆,首先出场的女演员带了两首女生独唱《好日子》、《望月》;随后,舞蹈演员又跳起了《又见北风吹》,独脚戏《不要贪便宜》更是把气氛推到高潮……

在徐阿婆家不足20平方米的客厅里,演员、观众齐聚一堂,阿婆们有的跟着音乐节拍鼓起了掌,有的拿起了手机录下了这些精彩的节目,还有的开心得合不拢嘴地笑着……

其实,85岁的徐阿婆家里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她常年独自一人住在这处动迁安置房内,没有装修的毛胚房里,家具都是老房子里用了一辈子的桌子、椅子。过惯了苦日子的徐阿婆即便住到新房里,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吃穿依旧朴素。

因年岁已高,徐阿婆脊柱弯曲突出,整个背都是拱起来,本就不高的徐阿婆视线就变得更低了,如果长时间走路就会觉得困难。“平常就偶尔就到小区里走走,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看电视。”其实,徐阿婆自幼喜爱文艺,但行动不便,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在现场看文艺演出了。

虽然演出场地就是家中客厅,观众也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演员们却拿出了十二分的专业态度,唱歌唱到动情处,还会主动与坐在沙发、长椅上的阿婆们一一握手,气氛仿佛真的一场小型歌友见面会。

一场文艺演出下来40分钟,徐阿婆和她的邻居们仍然意犹未尽,主持人周国良对大家说,“过一阵子,我们还要在小区里演出,希望大家再来看!”所有演员和老人们一起拍了一张合影,周国良说,“等照片印出来,给大家每人都发一张,留作纪念。”

当演员们陆续离开,当左邻右里们都各回各家的时候,徐阿婆独自坐在沙发上,拿出手机,反反复复地观看刚刚拍下的节目,“真的老激动!老长辰光么噶开心了!”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要惠及更多老人!

在徐阿婆周围,还有很多老人也近距离地欣赏过“一个人剧场”的精彩表演。说起来,“一个人的剧场”至今坚持了整整三年,观众也从原来的“一个人”逐渐扩展到“一群人”。 

在深度老龄化的社区里,当“一个人的剧场”来了的时候,那会是老人们期盼已久的大事,一些平时很少出门的老人会在那一天穿上自己的“出客装”,郑重其事地呼朋唤友,一起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

说起来,徐阿婆所在的奉贤区金海街道是一个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社区。三年前,街道工作人员在走访社区的时候发现,许多老人因为疾病等原因出不了门,衣食无缺的老人们难免感到孤独,他们也想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街道辖区内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常住人口占比高达34.7%,其中失智失能的老人有70多位。

为了帮老人排解孤独,“一个人的剧场”就这样诞生了。

演员由社区文艺团队和志愿者报名组成,针对老人喜好来设计节目。考虑到老人出门不便,采用演员“送演上门”的形式,“哪怕观众一个人,节目照送。”

于是,每月一次,“一个人的剧场”为老年人送上各类表演:沪剧、独脚戏、魔术、独唱、舞蹈……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这样零距离接触过演员,更没有想到自己冷清的家里会这样热闹。

因为太受欢迎,就连去年的疫情期间,演出也没有停滞很久。考虑到演员不能上门演出,居委会工作人员就上门帮老人家里电视、手机连上直播信号,演职人员就在小区的空地上演出,老人在窗台上就能与演员隔空互动,简直就是社区小型演唱会的现场。

私人定制节目,要符合老年人的胃口 

从最初不知道应该为老年人准备什么样的节目,到如今私人定制个性化节目,作为最初加入“一个人的剧场”团队的周国良,为老人上门配送节目,他也坚持了整整三年。

身为南上海音乐艺术工作室负责人,周国良对每月一次的演出格外重视,“事先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情况,有没有偏爱的节目类型、有没有特别想听的歌。”他根据每一个人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事先配好一个节目单,其中包含演唱、独脚戏、舞蹈、魔术等不同节目类型。

 

“本地居民比较欢喜沪剧,外地居民更喜欢京剧,我们既要保证整台节目的丰富多样,也要有所侧重。”周国良说,“演出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日常性的工作,但对老人而言,可能一辈子就看过这么一场现场演出。”

针对“一个人的剧场”演出,周国良和他团队的成员也在不断改进表演。“我们在舞台上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大的群体,可能不会注意到某一个观众的一些特别的感受,但是一对一的演出过程当中,你就会注意到观众的情绪和感受。”周国良深有感触,“文艺节目的本质是感受,有些老年人不见得真的完全听得懂、看得明白,但我们去表演本身就是在传递一种情感。”

为了能让节目跟上潮流,周国良还会经常与演员们一起编排新节目,“现在不少网络诈骗就有专门针对爱贪小便宜的老年人,我们演出服务的老年人大多是拆迁户,不仅手上有房子,钱也不少。很多农村老人一辈子节约,不舍得给自己买这买那,但一旦遇上骗子损失往往是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为此,周国良和演员们一起创作了新的独脚戏《不要贪便宜》,每每演出的时候,老人们总会因为当中的情节笑得合不拢嘴,但到了最后,周国良总是会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养老钱要放放好,千万不要因为贪小而上当受骗!”

从人到众,如何惠及更多老人? 

三年来,“一个人的剧场”演出团队就这样一家一家上门演出。

台下观看的观众,不仅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更有瘫痪在床、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们,周国良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老人的生活范围真的太狭窄了,看到我们上门演出就像过节一样。而对我们来说,他们的开怀大笑就是最大肯定,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家中都有老人,能做这样的表演,真的非常有意义。”

“一个人的剧场”受到老人们的普遍欢迎,原本是上门一对一演出,想给老人更好的体验,但在实际演出的过程中,很多农村老人很乐意与邻里一起分享演出。金海街道也在考虑将来可以把楼道大厅作为演出地点,让更多能够下楼的老人来看。当然对于失智失能的老人,仍坚持上门送演出。

要在精神上真正满足老人的需求,金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佳表示,

“我们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对于老年人而言,演出总有结束的时候,老人们可能要面临新的心理落差。未来,也要探索演职人员和老人线上互动的模式,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越来越精彩,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