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舞者的最近一次,不到1厘米,我甚至感觉到他的鼻息吹上我的脸庞。”
“天,我看到了谢昕的每一寸肌肉运动的样子。”
“我几乎看过沈伟所有的作品,但它还是颠覆了我的想象。味觉听觉视觉,点线面,观众与演员,甚至圆形的穹顶与方形的舞台,一切都被他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6月11日晚,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全新艺术品牌ARTRA“自定艺”的重磅项目,国际知名编舞家、视觉艺术家沈伟全新制作的浸入式整体艺术现场《融》在“西岸梦中心”率先亮相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拉开了全球首演的大幕。
观众漫步在64个明暗交错的方格之间,走到舞者面前,近距离地观看他们表演。每个方格看到的内容因为方位甚至顺序的不同,感受不尽相同。同时,穿梭其间的观众,也“融”成了这场表演的一部分。
独一无二的体验,让每一场演出都无法复刻。
当绘画、摄影、文字、物件、影像、声音、装置以及舞蹈等多重媒介“融”为一体,观众感官一次次被刷新。
“太震撼了!”成为演出后观众群里,最高频的三个字。
内有乾坤,刷新多重感官体验
当踏进穹顶那一刻,“融”的旅程就已经开启。在这个场域之中,观众无需担心是否能够“看得懂”。跟随着声音和灯光的指引,只需要沉浸其中,便能获得专属于自己的多重感官体验。
根据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圆形结构的特质,沈伟因地制宜进行创作,契合《易经》中的哲学表达。
《融》坐落其中,由上俯瞰,外圆内方。圆代表乾,方代表坤,乾为天,坤为地。其中,方形区域内部设有64个方格,方形区域四周设有64个展台,代表64卦,象征万物。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视觉展览,名为“万物皆有灵”。64个展台在环形场地中以圆的轨迹铺开,分别陈放着沈伟的16幅绘画作品、16幅摄影作品、16件文字作品、16个由中草药脱胎而成的嗅觉装置。林林总总,都是沈伟对天地、对人的细微感受。观众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驻足观看。
第二部分是艺术短片,名为“一切且相连”。观众可以进入四个方位的观众区域,面对四面“天幕”,或驻足站立,或席地而坐,通过巨型屏幕,观看沈伟创作与剪辑的影像作品。
这些影像中,既有沈伟在2010年拍摄于纽约的片段,也有今年5月在上海拍摄的片段。沈伟带领舞者们在纽约和上海两地的地标性建筑、广场、地铁站、博物馆前“快闪”,人与人之间不期而遇,人与城市融为一体。
联想到当下因为疫情而来的隔离,沈伟有感而发,希望重新思考人和人的关联,人与社会的关系。两段影像跨越时空,文化彼此交错,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
第三部分是多媒体现场表演,名为“天地人为合”。观众可以漫步在64个明暗交错的方格之间,走到舞者面前,近距离地观看他们表演,每一寸毛孔、每一滴汗珠,都清晰可辨。
“就像我们去博物馆近距离看展,舞者就在观众面前跳舞,表演的张力会更大,这种沉浸式的观摩,也会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冲击,非常有意思!”沈伟说。
《融》的副标题是“Everything is connected”,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连接的”。通过三个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艺术表达,沈伟呈现了天地、万物、人,探究了“天人合一”,关照了“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连接的”这一命题。
打破重建,不断突破艺术形式
从内容到形式,《融》都难以用单一的艺术形式去定义。而在沈伟看来,这是一次以未来为导向的关于新艺术形式的创造与探索。
对于《融》的舞者来说,这同样是一次突破。
参与本次演出的37位舞者,既有《舞蹈风暴》的明星舞者,也有广东现代舞团、谢欣舞蹈剧场的舞者。
每位舞者的专业与基础不尽相同,仅一个多月的排练,时间紧任务重。当他们站在舞台的方格之中,所要呈现的是一种质感,而非刻意的表演,每个人最终呈现的是一种似而不同的肢体运动。
对于许多舞者来说,要达到沈伟所要求的“质感”,必须克服曾经刻在身体里的习惯,去熟悉另一种舞蹈方式,这无异于将他们自身打破重塑。
排练初期,最常听到的一句感慨便是“我觉得我不会跳舞了”。
好在经过一个月紧锣密鼓的训练排演,舞者们成功完成了蜕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教育项目,带着国内舞者与国际先进的现代舞接轨”,沈伟也希望能通过这次的训练与演出给国内的青年舞者们带来更多。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