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唯一惋惜的是,当年条件不好,没能给孩子们拍照,没有留下他们小时候的纪念。”
当79岁的”草原母亲“都贵玛在演播室里说出这番话时,现场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
本期节目深度聚焦解放前的“红军菩萨”龙思泉和建国后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这两位党员人物,将建党百年来,党和人民互为血肉,唇齿相依的温情故事生动呈现。
1935年的遵义,1960年的内蒙古,不同年代的两位年轻党员,身体力行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他们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奉献生命,甘之如饴。
党和人民互为“血肉”,守望相助
节目一开场,时空交错中两位党员的一番对话,是艺术手法,也是冥冥之中共产党精神的传递和蔓延。
遵义会议期间,18岁的红军战士龙思泉为给当地百姓看诊,延误了归队时间,最终被敌人杀害。百姓为表感激,冒死三次护坟,立碑塑像,奉其为“红军菩萨”纪念至今。
遵义烈士陵园的“红军菩萨”雕像前,老百姓初一十五都会去祭拜,上面的绑腿已经被摸得锃亮,百姓们绑在雕像手臂上保平安的红布一直在阳光下飘扬。
龙思泉只是一个平凡的红军卫生员,人民祭拜的是千千万万个以龙思泉为代表的党员英雄,人民满怀敬畏的是能够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国家力量,并且对这样的力量竭力守护。
节目运用了时空对话的艺术形式,和龙思泉跨越时空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的是“草原母亲”都贵玛。
在新中国物资最困难的时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福利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孤儿,他们因粮食不足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
从内蒙古紧急调拨的奶粉不过杯水车薪。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提议,把这些地方的孤儿接到草原来,分散到蒙古族人家寄养。
于是,3000多名南方孤儿踏上了前往内蒙古大草原的列车。此后,草原上也多了许多“伟大的额吉”。当时19岁的党员都贵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节目真实还原了都贵玛和28名“国家的孩子”之间骨血相连的感人往事。
草原额吉养孩子,孩子成长后反哺草原。龙思泉为百姓治疗,百姓为他护坟。
正是彼此的守望相助奠定了党与人民的情感基石。
此前因在《隐秘的角落》中扮演朱朝阳而广受观众好评的演员荣梓杉,此次化身为18岁红军战士龙思泉。在录制现场,为了演好一个奔跑镜头,荣梓杉开机前充分热身高抬腿令自己保持人物奔跑状态,更为找准人物内心活动苦练眼神。
而饰演都贵玛的青年演员杨子姗,内蒙造型让人眼前一亮,她与国家孩子的舞台跨时空对话更成为全场燃点。
擦亮历史这面镜子,凝聚全民族意志
如何能将形而上的百年精神真实而又鲜活有趣地呈现于荧屏之上,让每一个观众去接受和理解节目的终极表达,是《时间的答卷》的一大突破。
节目制片人、总导演陈辰透露,在“血肉”的筹划和摄制过程中,节目组奔赴内蒙古拜访了79岁高龄的草原母亲都贵玛和他养育的“国家的孩子”。
而在节目的整体创作中,团队也陆续走访了延安、遵义等红色地标,阅读了大量报告文学、党史材料,挖掘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历史细节,让这份宏大的百年答卷越来越丰满生动。
导演组还邀请到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国家的孩子》作者萨仁托娅和被都贵玛养育过的“国家的孩子”们,一同回溯那个困难年代的真情故事。
舞台上,既有影视剧拍摄的虚拟场景段落,也有关键人物的现场访谈,对历史现场做出大量复原。在“血肉”中,节目组还运用裸眼3D实景等艺术手法高度还原了呼和浩特站等历史现场。
时隔半个世纪,当都贵玛当年养育过的孩子们一起置身于熟悉的场景中感恩都贵玛额吉、回忆往事,更加思绪奔涌,心潮澎湃。
历史是一面能看到过去,照亮当下,且反映未来的镜子。
《时间的答卷》这样优秀的主旋律节目正是时刻擦亮这面镜子的一双手,是凝聚起中国全民族意志、筑造强大的人民群众力量的艺术化表达。
人的力量,在心上。
民族和谐需要“都贵玛”这样的诚心,守望相助需要“龙思泉”这样的真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