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周到记者从今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称《规划》)已经制定。发展目标是:打造“立体融合、人本生态、智慧高效”的高质量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国际航运中心世界一流,区域一体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全国领先,综合运输服务品质一流,交通治理能力全面现代化。
据介绍,上海目前已经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42.6万辆。“十四五”期间,上海还将持续推进这项工作。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持续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推广,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96%。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持续完善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超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坚持“强枢纽、织网络、提品质、优治理、促转型”的发展策略。
强枢纽,就是要继续推进枢纽门户功能升级、辐射引领能力増强、资源配置能级提升的航运中心建设。
织网络,就是要加快完善综合立体的现代交通网。
提品质,就是要满足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出行需要,提供更高品质的交通运输服务。
优治理,就是要强化交通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促转型,就是要大力推进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加快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
铁路对外通道方面,将加快构建“五向十ニ线”干线铁路通道布局,实现上海中心城60分钟可达邻城市,主要枢纽120分钟可达长三角主要城市。
具体举措包括:要基本建成沪苏湖铁路、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加快建设沪通铁路二期等项目,推进沿江高铁、沪乍杭铁路建设;二要推进嘉闵线北延伸等规划建设;三要完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和货运体系。
轨道交通方面,2025年,全市轨道交通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保持全国前列;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半径范围内常住人、就业岗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5%、61%以上。具体举措包括:一要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第三期调整项目的规划建设;二要有序推进第四期建设规划;三要建立站点综合开发机制,实施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
继续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202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步行)达45%以上,公交专用道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保持在16-18公里/小时。
具体举措包括:一要进一步増强超大城市公共客运承载能力和服务效能,推进“20+8+X”骨干公交通道建设,完善中运量及多层次的地面公交系统,形成骨干线、区域线、接驳线三级线网;
二要注重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和衔接,加强应急协同和处置能力建设;要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引导新兴业态健康发展。
2025年,形成高效运行、便捷易达的道路系统,中心城路网密度进一步提高。
具体举措包括:要进一步完善高快速路网,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高快速路;二要进一步完善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增加干道规模和贯通性,畅通道路微循环;三要进一步完善越江跨河通道建设;四要持续打造“四好农村路”,形成城一体、干支接、畅通生态的公路网络。
建设功能完善的新城综合交通系统
上海将推进“五个新城”加快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框架:30分钟实现内部及联系周边中心镇出行,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接浦东和虹桥两大门户枢。
新城道路网密度达到4.5公里/平方公里。
具体举措包括:一方面,要坚持一城一枢站城融合,大力提升铁路、市域铁、轨道交通、骨干道路等对新城的综合服务水平,加快构筑区域辐射的综合交通枢纽;另一方面,要坚持公交优先、绿色集约,围绕大运量轨道交通节点,构建新城中运量等骨干公交网络,建设各具特色的高品质慢行交通系统,加快构筑系统完善的内部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构建重点地区交通体系
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25年,基本实现“15、30、60、90°”的出行服务目标,即新片区主城区15分钟到达浦东国际机场、30分钟可达中心区龙阳路等枢纽、60分钟可达虹桥国际机场、90分钟可达长三角毗邻城市。
具体举措包括:加强新片区与浦东枢纽、虹桥枢的快速通道联系以及与长三角的铁路通道联系,构建新片区内部快速公共交通骨干网络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到2025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先导性、服务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示范区对外交通可达性显著提高,区内交通连通性逐步増强,有力支撑先行启动区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的发展。实现启动区至虹桥枢纽公共交通45分钟可达。
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和交通枢纽等建设,构建示范区中低运量公交系统,提升示范区路网连通水平等。
虹桥商务区,到2025年,基本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综合交通枢纽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长三角和射全国的作用充分发挥。
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打造虹桥商务区与长角主要城市两小时轨道交通圈,构建商务区“大运量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地面公交”公共交通体系等。
建成一大批公共停车泊位
上海对小客车拥有和使用继续实施“双控”,完善拥有管理,加强使用管理,引导车辆有序增长和合理使用,推动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方式逐步转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完善停车管理方面,要积极创建一大批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建成一大批公共停车泊位,停车场资源共享泊位利用率提升到80%以上。其中,结合民心工程,到2022年底,累计要创建100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设10000个公共停车泊位。
改善慢行交通方面,要提高慢行交通网络可达性和便捷性,基本建成设施完善、出行舒适、全龄友好、管理有序的慢行交通系统。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