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获年轻观众,“电影级质感”获赞
随着《光荣与梦想》首播各项播放数据的持续增长,再次证明了电视剧观众对高品质内容具有更高的接受度。
电影级的画面质感,宏大的时代格局,《光荣与梦想》甫一开播便覆盖各个年龄段,尤其是俘获了年轻观众的心。
该剧以1982年的长沙,从杨开慧故居发现杨开慧烈士遗物《偶感》拉开故事的序幕,采用倒叙的方式,以老年毛泽东的回忆展开。
现实的怀念中闪回着毛泽东与杨开慧年轻时的片段,渲染出一种悲怆的氛围,以此表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致敬。
在叙事特征上,该剧将“伟人”回归“凡人”,在人物刻画和情意描绘上极其接地气。
在这里历史人物不再“高高在上”,他们只是爱国的普通人,他们的亲情、爱情因为当时动乱的国家环境,被增添了许多的无奈,触动观众的情感。
大场面调度上,该剧通过时间机制、空间机制和视听机制展现出自身独具的鲜明特点,呈现出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当毛泽东北上“驱张”带领有志之士与北洋政府街头对峙;
当中共一大被“不速之客”打断,代表们紧张地撤离;
当青年热血与家国理想相结合……庄严凝重的历史内涵与情绪丰满的内在动力,营造出扑面而来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气息。“镜头语言呈现恰到好处,氛围渲染到位”、“革命先驱坚守信仰的精神让人心生热血 ,振奋人心”,观众纷纷评价道。
故事节奏紧凑,高燃情节探寻时代精神
《光荣与梦想》以横跨35年历程的大手笔,展现中国共产党从苦难到辉煌的过程,展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社会和人生的叩问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积极追寻。
该剧情节紧凑,仅仅播出前三集,便已经讲述了“驱张运动”、中共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故事丰富而有章法。
很多观众被该剧的强情节吸引,更有人表示“一边追剧一边查历史书,跟着剧情梳理历史时间线,根本停不下来。”
剧中观照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影响中国命运的重要事件,以多重视角穿透披荆斩棘的革命岁月,展现出满满的时代感。
一方面,以早期革命者在全国各地成立马克思主义小组组织,呈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难以及革命先驱昂扬向上的精神。
另一方面,剧集穿插着国民党内部的多重矛盾,比如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等事件,为接下来的国共合作做铺垫。
《光荣与梦想》将笔触探入历史之根,在史诗叙事中建立个性表达,不做自然主义流水账,而是通过详略有序的逻辑表述,揭示出历史进程的必然。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