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公里一天一城,上海交响“日更式”巡演用音乐串起四座城

在诸暨西施大剧院,荣怀小学的70位小学生,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一支职业乐团排练。

排练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将他们全请上台,一一问他们学什么乐器,以后想不想当音乐家。

“想!”10岁的余辰熙在人群中大声说。

她正在学长笛,余隆请的三位演奏家中,正好有长笛,“希望有一天,站在舞台上的是我!”

刚结束“红色巡演”和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的上海交响乐团,又马不停蹄开启了“长三角巡演”,5月25日-28日,上海交响乐团保利华东区巡演走过慈溪、诸暨、昆山、常熟四城。

城与城相距不远,巡演全程800公里,乐团上午赶路,下午排练,晚上演出,一日一城。

“这是一场家门口的巡演。”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我们去过世界各地的大都市演出,如今回到长三角,借助保利院线深入这片土地,增进交流,拓展观众群。”

走过一座城,总该留下些什么

巡演一路上,无论是剧院条件还是观众素养,都超出了余隆的想象:“这番景象和十年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无论在哪里演出,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无论资深乐迷还是第一次进剧场的观众,对我来说都一样。音乐无非是跟一群人分享想象的空间,就像分享草地上的阳光。”

比起演出,和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让余隆珍惜。“我们走过一个城市,能留下点什么?在这70个孩子之中,未来也许真的能出现一位音乐家。我们希望能做点什么,启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未来的梦想。”

这次长三角巡演,上海交响乐团演绎了比才的《卡门》第一组曲,法兰多拉组曲和拉威尔的《波莱罗》等经典曲目。

在慈溪和昆山,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演唱丁善德的声乐套曲《滇西诗钞》和中国民歌改编作品。《滇西诗钞》写的是传统的中国,技巧创新,唱难度也很高。而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新疆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云南民歌《想亲娘》等改编作品,短小隽永,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今年是法国作曲家圣-桑逝世100周年。在诸暨和常熟,上海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朱琳演绎了圣-桑的《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诸暨站,70个看过排练的孩子当晚也来到演出现场,没人吵闹,没人离场,沉浸在音乐之中。

一日一城,马不停蹄背后有靠山

演出前半小时,上海交响乐团乐手李聪还在舞台上练琴,晚饭也没顾上吃。“最近上交演出频繁,只能见缝插针练琴,有时候身边没有乐器,就在脑子里练,和同事一起讨论细节。我下个月有一场室内乐音乐会,正在啃里姆斯基的《降B大调五重奏》,大作品,不能松懈。”

在李聪看来,一日一城的“日更式”巡演,有赖于上海交响高度职业化的支撑。疫后演出市场恢复,上海交响乐团加大了国内巡演力度,“巡演虽然日程紧张,但规划科学,保证高质量的演出。”

每场演出结尾,69岁的宋国强都会登台,和乐团带来一曲《嫉妒探戈》。宋国强在乐队中吹过大管,后做过乐队长。许多年没在舞台上演过手风琴的他,每场演出都很尽兴。在余隆看来,要打动观众,除了高超的技巧,还要走心的表达。“音乐会就要像一个派对一样,把有趣的人集合在一起,用真诚去感染人。”

常熟站演完,上海交响乐团派出小分队连夜出发,抵达晋江带去一场音乐党课。这也是音乐党课再次走出上海,之后还将去往厦门、青岛多个城市,团长周平希望,除了精心策划的演出,上海交响乐团也能把成熟的品牌活动带到长三角。“这次只是探路,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交流,用音乐连接长三角。”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