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海屋檐下,你有多久没有听到街头叫卖声了?
然而这些早已消逝的街头叫卖声,却在文化雅集梧桐·名家汇第二季首场活动中,由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曹雷在表演中复活了。
■曹雷、狄菲菲获赠“海上砖”
80岁高龄的她把旧时上海从清晨到深夜的街头叫卖声,一一再现,宛如一幅活生生的上海市井白描图,勾起了人们亲切的记忆。
与曹雷一起做客的还有著名配音演员、领声创始人狄菲菲,她们与观众一起分享了声音艺术的无尽魅力。
在夏衍故居再现《上海屋檐下》
当年,曹雷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大戏,就是夏衍的经典剧目《上海屋檐下》。
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由徐汇区宣传部主办,天平街道承办的文化雅集梧桐·名家汇第二季首场活动,举办地点就在夏衍故居的草坪上。
■曹雷(右)、狄菲菲
曹雷说,非常有幸能在夏公故居,回顾与他的剧本《上海屋檐下》相关的一段经历。
《上海屋檐下》讲的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在上海一天当中发生的故事。“这个剧本一共是三幕,第一幕是早上,第二幕发生在傍晚,第三幕在深夜。当时我们的导演说,就用上海滩街上的叫卖声来做这部戏的声音背景,来表现上海人生活一天的变化。”
■夏衍故居
因为当时有很多同学是外地的,曹雷说,“所以导演就让我这样的上海学生,把从早上到深夜的街头叫卖声全学过来。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学到一些,现在是听不到了。”
就这样,曹雷收集了在上海屋檐下的声音,“上海早晨的声音,比较有代表的是一清早海关钟声,还有一个声音,就是第一班有轨电车出厂的铃声,这个铃不是现在打的铃,是脚上踩的一根铁柱子,早班车出来没有乘客,车里面很空旷,就听见很响的有轨电车出厂的声音。”
然后就是一天里的各种声音。曹雷说,这些街头的叫卖声,衬出了《上海屋檐下》,从早上到深夜不同人的命运和不同人的心情。
一封信澄清关于国歌的谬误传言
现场,主持人夏磊和狄菲菲,朗读了夏衍先生写给《北京晚报》编辑部的一封信,对国歌创作当中的一些谬误做了澄清。
■梧桐·名家汇活动现场
1935年,田汉为电通影业公司创作了一部名为《凤凰的再生》的文学剧本,其中最后一节诗稿,后来就成为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原版歌词。
田汉写完初稿后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入狱。
剧本交到了夏衍手里,他把田汉留下来的剧本故事改编成《风云儿女》电影剧本,并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最后一句歌词从最初的“向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进”,改成了“向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
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听说《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谱曲,就主动向夏衍要求把谱曲的任务交给他。这才有了后来的电影《风云儿女》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后,夏衍用更加审慎的态度去对待国歌。他在1983年1月27日专门写信给《北京晚报》编辑部,澄清了过去一些的讹传之处。
比如这首进行曲是田汉写在原稿的最后一页,由孙师毅等人保管,而不是田汉在狱中所作,写在香烟锡纸上带出来的。
夏衍写道,事实是许多人把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和田汉同志的一首狱中诗稿混淆了。风云儿女的剧本是田汉被捕前写好交出的,怎么能把主题歌留到被捕后再写呢?但他的确在香烟衬纸上写过一首诗,那是田汉同志被押送去南京前,林维中同志带了女儿田野去探监时他写的,最后流传很广的那首七律。
此外,夏衍在信中还谈到,这个曲子是聂耳在日本谱写后,寄回给上海的。当时田汉已被捕,绝无谱好了曲,再用小号吹给他听的可能。
在草婴书房前朗读《战争与和平》
夏衍故居与草婴书房比邻而居。现场,曹雷、狄菲菲还为大家朗读了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当中的一个小片断。
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大家带到俄罗斯文学的意境当中,作品中的人物,好像来到了草坪上。
■草婴书房前
翻译大家草婴先生在翻译《战争与和平》时,书中500多人,他为每个人都做了卡片。
曾担任电影《战争与和平》配音导演的曹雷回忆道,当时请了草婴先生到上译厂,给演员谈这些人物和这本书。“之前,为《安娜·卡列尼娜》做译制时,也是请他到厂里来,跟演员来讲这个书的主题、风格,讲每一个人物的特征。”
■梧桐·名家汇活动现场
曹雷透露,自己正在录制托尔斯泰《复活》的有声书。“最近上译厂在做有声书,大家上喜马拉雅平台用手机就可以听到,这样我们可以把很多经典的东西传播出去。现在年轻人,你让他坐下来拿着一本大书去看,会觉着很累,但他们可以听这些世界名著。”
■梧桐·名家汇活动现场
狄菲菲也表示,曾有一位年轻配音演员的妈妈感叹,现在这些孩子读书太少了,“但我对她说,您的孩子读的书并不少,每天都在录音棚里,我们要读一本书肯定要把这本书看完,然后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以及自己的理解去表达,把这本书再现给听众,给所有喜欢书、喜欢文学、喜欢艺术的人。”
在她看来,“用声音把一部文学作品或一本书,让它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它有生命有血肉有灵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创作。但这种创作过程,却非常有魔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