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在浩瀚的马来西亚橡胶林中,一双割胶的小手正在辛苦劳作。穿越时空,孩子成长为我国肝胆医学界的领军人物。这是由上影集团出品、以吴孟超为原型的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开篇场景。
5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今晚22点30分,东方卫视将播出这部讲述吴孟超生前故事的影片,回望这位“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传奇人生。
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
《我是医生》由谢鸣晓执导,赵有亮、胡亚捷主演,从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讲起,描绘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每年完成200余台手术的故事。
“制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头皮有点发麻,这部电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电影的方式去表现吴老的家国情怀。” 导演谢鸣晓在先前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
幸而,编剧黄丹抛开了常规的手术台救人套路,将吴孟超一生的奋斗目标总结为:搞超前的科研,从根本上救治病人,“这也是他医德、医术中的最闪光之处。”
《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让人过耳不忘的台词:“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吴孟超口中的“基础科学”是细胞免疫治疗。
电影里,他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一同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他的质疑也是许多人的顾虑,现实中,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
但吴孟超的想法是,要赶紧把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到那时,我在天上看。”
经过吴孟超的启发和赵一涛自身在外科实践中的感悟,赵一涛最终欣然适应了新的岗位。
吴老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大家。他在东方肝胆医院设立了一个研究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早早布局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并把自己觉得最好的研究生派到这个研究领域。
事实证明,吴老的眼光极具前瞻性——尽管在当年电影开拍的时候还是天方夜谭,但这几年,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主流。他不仅是名医者,更是位医学科学的拓荒者。
《我是医生》的另一条支线落在吴孟超和患肠癌肝转移的女儿之间。
在医学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医生不给亲人开刀。片中,赵一涛主动请缨做手术,吴孟超拒绝了,说自己可以。
虽然电影呈现得略带戏剧化,但这段故事确然发生过,吴孟超的女儿吴玲透露,患病的是她妹妹,真实的情况更简单。“我父亲觉得,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一个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
常说“医者父母心”,在吴孟超身上,“医者”与“父母心”并没有楚河汉界。
吴孟超在办公桌前特辟了一个立柜,在那里高高摞起的是故去病患的档案。他用朴素至极的话语教育学生:科学是事实本身。哪怕是已经离开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够让他们在医学推进上继续发挥作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