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配iPad+手环,体育课可以这么上!上海市实验学校运用信息化助力学生发展

“上体育课我们佩戴有运动手环,如果我运动时的心率超过警示心率,手环会振动蜂鸣,老师会来给我调整运动量。”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同学介绍到。

运动手环只是该校运用信息化助力学生发展的一个应用。近日,上海市实验学校举行了以“技术赋能课堂,数据驱动教学”为主题的展示活动,16节形式新颖的展示课和4场报告,生动地呈现了信息技术是如何激发课堂活力的。

iPad+手环,体育课原来可以这么上

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学生上体育课前,体育老师根据智慧食堂系统中学生的饮食摄入数据及学生体质测评数据,为学生设定个性化的运动目标。

而通过运动手环和iPad等教学终端,老师可以动态监测学生运动数据,及时调整教学。

“上体育课我们佩戴有运动手环,如果我运动时的心率超过警示心率,手环会振动蜂鸣,老师会来给我调整运动量。”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同学介绍到。

在展示活动中,范莉老师上了一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她讲述的“优秀家风代代传”主题, 通过“教学软件+iPad+多媒体”的形式来实现知识教学,生动又形象,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该校数学课也同样采用了这一形式。

初中英语课程更是通过3D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共享优秀的师资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实现教与学的融合与资源的互补。

要了解学生,先对他们进行数字画像

上海市实验学校基于全面实时感知的物联网采集的大数据上,构建学生的“数字画像”,每个学生都有这样一幅独特的“数字画像”。

学校通过诊断和实时跟踪,捕捉每个孩子的不同,将信息化和个性化相结合。

上海市实验学校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要先研究学生,进而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据介绍,学校对学生的个性记录持续了三十多年,从纸质记录,到PC端记录,再到移动端记录,积累了3万多条数据。学校老师们通过这些数据全方位了解学生,识别学生优势潜能并加以引导,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信息化能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知识

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认为,信息化课堂的表现不是以设备和技术为评判标准,而是发挥新技术优势,将育人工作做到最好。

《豌豆种子的萌发》,通过用智能设备延时拍摄的方式,记录下豌豆种子的整个萌发过程。李永智以这则视频为例指出,技术发展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可以用视频等信息化的手段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到知识,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表示,通过用教学软件来提高课堂效率是可行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人要利用机器一起改变,学校应为学习者设置有挑战化的学习环境,不是死记硬背。

上海市实验学校副校长陈兴冶谈到,信息化是一个长过程,所以目前仍需要提升的是“加强校企合作,研究成果尽快产品化,让一线教师可以‘低门槛’使用,提升信息素养,‘研究—实践’相融合。”

陈兴冶表示,现如今很多高校都设立了教师教学评测系统,通过学生们对老师的评价与反映,形成数据报告。上海市实验学校对从知识提取、教学调控、教学执行三个维度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各项指标,从而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能力诊断报告,助力教师。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晓芳 钟佩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