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第一杯奶茶即将消失?霍山路上的“卞阿姨奶茶”,真的要关了吗?

65岁卞根琴阿姨的一天,是从清晨五六点钟开始的。那个时刻,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但她已经早早起床,为奶茶店烧煮茶汤和各种配料。没错,卞阿姨开了一家奶茶店,名字你肯定听到过——全上海鼎鼎有名的“阿姨奶茶”,就是卞阿姨首创的。

当不含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的配料被加进香醇的茶汤,一杯杯奶茶就新鲜出炉了。杯身上印有鬈发、笑眯眯的阿姨Q版头像,还有文字标识“卞阿姨奶茶”。由于“阿姨奶茶”跟风学样者甚多,卞阿姨不得不在自家店名上加了姓。

可是最近,细心的食客们发现,卞阿姨的招牌笑容少了许多。原来,因附近街道改造,卞阿姨租下的霍山路41号店面就要关门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新址,或许,上海人就再也喝不到最最新鲜的“卞阿姨奶茶”了。


遭遇下岗,要强阿姨转行卖奶茶

“抓紧最后的机会,要喝阿姨奶茶赶紧来。”距离霍山路41号关店可能还有两三个月,这则消息已经在奶茶圈和社交平台传开了。

家住市西的陈先生并没有“吃外食”的习惯,可听说卞阿姨奶茶“料纯、0添加”,他还是决定来尝个鲜,更重要的是见一见店主卞阿姨。但当阿姨“本尊”与陈先生在店门口相遇,陈先生并没有认出她来。“她的样子太朴素了,我还以为她是这家店的帮工。”陈先生解释。

看着妹妹终年忙碌的身影,卞阿姨的哥哥有点心疼:“我常说,她这个当老板的,比人家帮工伙计还要辛苦。”哥哥就住在附近,经常过来看她。

他告诉记者,下海地区本来就有摆摊的传统。早年,霍山路上经常举行下海庙庙会,游客云集,适合做小吃生意。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生计,他们的母亲和奶奶就在霍山路上摆摊,卖赤豆藕粉桂花羹,很受欢迎。

1992年前后,卞阿姨遭遇了人生中的滑铁卢——下岗。要强的她继承了母亲的手艺,推着手推车,把原料放进绿色保温桶,继续在霍山路上摆摊卖羹。平时她卖血糯米,天冷加卖水果羹,天热换成绿豆汤,每份只要一块、一块五。

到了94、95年,奶茶作为新生事物在上海街头出现,卞阿姨尝下来觉得好吃,便也学着做。因为用料实在,口味新鲜,渐渐做出了口碑,后来便有了实体店铺。

29年来,店铺搬动过,但没有离开过霍山路,也没有开过任何一家分店。

开店近三十年,奶茶口感始终如一

能以一己之力撑起一家店,开了近三十年,卞阿姨当然有自己的绝活。她曾在粮管所工作多年,对粮食的品种特色、产地特征以及营养价值烂熟于心。

卞阿姨卖的血糯米,自带甜品属性,用铁锅烧出来非常好吃。开始做奶茶后,卞阿姨将血糯米加进奶茶,便成了自家的招牌产品。新煮的血糯米混合当天制作的奶茶,摇晃均匀,喝起来甜而不腻,口感软糯。卞阿姨用料一向慷慨,血糯米放很多,嚼一嚼,满口香,美味又耐饥。

卞阿姨不仅懂选材,市场意识也很敏锐,开发的奶茶、羹汤品种丰富,能写一面墙。芝麻、南瓜、桂花银耳、酒酿圆子……这些上海人喜欢的配料,都可以往里加。让老食客称道的是,这么多年下来,它们的口感都没变过。

住在东大名路上的郑爷叔,今年整70,年轻时就爱光顾卞阿姨的奶茶店,到现在还是隔三岔五来买上一杯。爷叔生活中爱赶时髦,讲究生活品质,鞋子要买限量版的Nike,奶茶只欣赏卞阿姨家的口感如一。

“外面卖奶茶的很多,那种添加剂的味道我是吃不惯的。卞阿姨的奶茶入口多清爽!价格也多年不涨,像珍珠奶茶到现在还是11块一杯,外面哪里买得到!”举着刚买的奶茶,爷叔跨上自行车,满意而归。

“阿姨奶茶”的名字,是食客们随口叫出来的

“阿姨,来杯鸳鸯芝麻奶茶,芝麻多放点。”每天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三四点,是卞阿姨奶茶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排队很长。

老吃客们熟门熟路和阿姨打招呼,爽快报出要求,照着老价格扫码付款,顺便问问最近的情况。阿姨的搭档“奶茶叔叔”帮着把料配好,交给阿姨封口、打包,多年默契尽在举手投足间。

现在一般情况下,店里一天卖五六百杯没问题。但在老顾客看来,这样的营业额根本不算什么。郑爷叔就对记者说:“你是没有看到过这里人多的时候,一天卖两千杯也不在话下。”

在周边居民大批动迁以前,卞阿姨和她的奶茶店是这里最红火的存在。“阿姨奶茶”的名字也是被食客们随口叫出来的,越叫越顺,索性成了店名。因为坚持亲自制作、保证品质,卞阿姨的奶茶店只此一家。

上海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阿姨奶茶”,都是后面跟风开出来的,与她毫无关系,但却混淆视听。不得已,卞阿姨在自己的店名前加了姓氏,提升辨识度。

对于跟风者,阿姨无可奈何。好在她心胸宽厚,体谅别人也是为了生活,从来没有计较过。唯一的心愿是,希望别的“阿姨奶茶”也能像她一样,不要用添加剂。

不用添加剂的结果是,奶茶只能乘新鲜喝。卞阿姨在店里贴了“请在两小时内食用”的提示。她向新顾客解释:“我这里的奶茶,第一口味道并不惊艳,因为没有添加剂嘛。但是吃到最后,食物的本味就出来了,而且保证健康。”

周边地块改造之后,居民少了,但买奶茶的人还在排队。有熟客评论,上海街头各色奶茶花样越翻越多,但都没有卞阿姨的奶茶实在。

拒绝分店和加盟,卞阿姨的奶茶是种情怀

“阿弟侬想吃点啥?”“小阿妹今天还是老样子?”柜台前,卞阿姨用充满亲切感的沪语逐个问候,让食客们秒回年少时光。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里从小吃到大。有的从中小学生变成了大学生、研究生。有的初来时还是情侣,后来成了夫妻,又带着孩子来吃。对于他们来说,卞阿姨的奶茶是一种情怀。

虽然生意不错,但卞阿姨一直拒绝开分店,只说一个人做不过来。别人做奶茶是赚快钱,用半成品冲调,加点糖精、果香精,成本低、甜度高。卞阿姨开店也搞“标准化”,但那“标准”是她长期以来辛苦琢磨出来的。供货渠道要固定,货源品质要稳定,不然冲调出来的饮品味道会不一样。

奶茶和配料都是当天烧的,她有自己的烹饪手法。绿豆煮到酥了,外皮也不开裂,这样口感和外观都能达到最好。

“刚开始最累,每天最晚四点半、五点钟就要开始烧,就是为了确保品质稳定。做得时间长了,心里也有底了,在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卞阿姨说。

每天早起烧煮,十点前打开店门,晚上八九点收摊,回去还要准备第二天的物料,卞阿姨的一天真的没多少休息时间。看着妹妹新添的华发和累弯的腰,卞阿姨的哥哥也心疼:“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她这个生意绝对做不下来。”

有人问卞阿姨:“有没有想过找下一代接手?或者培养徒弟?”阿姨摆摆手:“那手势就和我不一样。”她也没有招募过合作伙伴,觉得自己做事更好把控。有生意人找到她,说要开加盟连锁店,阿姨直摇头:“店开多了,品质更加难以保证。”再说,她店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当天烧、当天卖的,哪家连锁店、加盟店会有这么好的耐心?

北外滩明天更美好,奶茶店的未来在哪呢

卞阿姨原本以为,将奶茶店好好经营下去,便是她晚年生活所依。然而今年,这块地方要搬迁的消息传来,搅乱了阿姨宁静的心湖。

霍山路上的店面租金适宜,能帮她维持奶茶的亲民价格。这里关门后,能到哪里去?卞阿姨急得夜夜睡不着,前段时间竟病了一场。

和卞阿姨一起睡不踏实的,还有她的粉丝。在抖音上刷到关店消息后,“每天一杯奶茶”的“00后”小印生怕一觉醒来,就再也喝不到卞阿姨的奶茶了。小印是高三生,有跟着阿姨做学徒的心,受限于年龄和学业,只能在拍完毕业照后火速赶来,找阿姨合个影。

到哪里再去找一家价格适宜的店铺、并且有能够烧煮的后厨?顾客们七嘴八舌给阿姨出主意,小印说,商场人气旺,应该开在商场里。陈先生觉得,还是应该找个接班人,签好保密协议,将制作工艺用文字、影像记录,然后传承下去。

还有人陪着阿姨,逐条分析可行性:开在商场里,租金贵不说,顾客找起来也不方便,就算来了也不好停车。至于制作工艺,不是光用语言、文字和影像就能表达、再现的,需要掌勺人有足够的灵气。这样一想,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作为北外滩街道的网红店主,卞阿姨应邀参加过街道的招商活动。看着高端楼宇云集的蓝图,从小在此长大的卞阿姨既为北外滩的美好明天感到高兴,又觉得烟火气太浓的奶茶店不适合留在这么“高大上”的地方。“找不到合适的租处,要不干脆不做了?”她也曾这么想。可是看到顾客期盼的眼神,听到一声声殷切的询问,终究还是放不下:“阿姨尽力找地方,争取把你们喜欢的奶茶店开下去。”

这个简单的心愿,不知道能否实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