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这个展文物脆弱,展期只有两个月

“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于2021年5月21日至7月18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2007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海上锦绣——顾绣珍品展”,时隔14年,上博再次举办丝绣特展,共展出上博馆藏的中国明清缂绣精品27 件(套),另辅以书画8幅(组),除部分顾绣藏品外,皆为首次展出。展览希望唤起人们对于书画与缂绣两种艺术之间的联想,使观者饱览丝绣的非凡技艺与高雅格调。


所谓缂绣书画是指缂丝书画和刺绣书画两类文物。缂丝是一种以丝线通经回纬的织造工艺,刺绣,则是针刺引线,缝于面料形成图案的工艺。两者的区别在于,缂丝用织机织造,刺绣是用针线穿刺而成。但两者都在发展过程中与书画艺术相融合,并开启了它们的高光时刻。

本次展出缂丝藏品11件(套),共17件缂丝画。上博最重磅的缂丝藏品当推南宋朱克柔的杰作《莲塘乳鸭图》,但是这件将近1000年前的缂丝作品非常不容易伺候,展出时难免会对作品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次展览上是以放大两倍的高清晰印刷品代替。据悉,《莲塘乳鸭图》1950年代入藏上博,只在1970年代展出过一次。


《莲塘乳鸭图》过于脆弱,此次只能以“替身”相见


当然,这次展出的缂丝作品中还有比《莲塘乳鸭图》尺幅更大的巨作明代《群仙拱寿图》,目前所知缂丝画传世品仅此一件上品,且源自清宫旧藏。


明代缂丝《群仙拱寿图》


第二部分“明清刺绣书画”中,顾绣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刺绣书画高峰,本次展览就以顾绣为重点展开。

顾绣《东山图》堪称顾绣的开山之作。该件作品十分特殊,它有明代大艺术家董其昌的题跋,表明他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拿了宋代赵伯驹的《东山图》摹本,请海上顾氏绣工所制,再让他儿子董祖权赠与被魏忠贤排挤的官员程绍,希望他能“东山再起”,果然,一年后程绍便被召回京城担任工部右侍郎。《东山图》是顾绣传世作品中唯一的手卷,而且是绣工在《东山图》的摹本上,以绣线勾勒轮廓和一些重点部位,充分体现了明代顾绣“画绣合一”的特点。


顾绣《东山图》


《安喜宫施 刺绣佛像图》是存世罕见的有确切纪年、地点和用途的明代刺绣佛像。根据绣像上的文字可知,这是为明宪宗朱见深25岁生日祝寿祈福所用。


《安喜宫施 刺绣佛像图》


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的作品创造了顾绣艺术的一个高峰。韩希孟是北宋名相韩琦的五世孙,明嘉靖进士顾名世的孙媳,顾寿潜之妻。她擅画花卉,工于刺绣,所绘绣宋元画家真迹,最为传神。其丈夫顾寿潜师从董其昌,不但能诗善画,对顾绣也情有独钟。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往往是丈夫画出图案,妻子刺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韩希孟的《顾绣宋元名迹册》,是她早期代表作,而本次展出的上博馆藏《花卉虫鱼》册,则是她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据悉,韩希孟作品目前仅北京故宫博物院、上博、辽宁省博物馆和苏州刺绣博物馆有收藏。


■韩希孟《花卉虫鱼》册(部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刺绣,能让无法与男性同享社会地位的女性有了一个抒发才情的空间,通过刺绣,她们取得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并可以参与文人雅集,进行艺术交流。本次展出的清代赵慧君刺绣《金带围图》上,用墨绣记录了赵慧君和画家丈夫顾春福合作此绣品的故事,显示女性参与到了文人雅事中。作品经由清代名人吴大澂和其孙吴湖帆所递藏,题款多达24处,其中有9名名媛才女观摩此作并留言。


赵慧君《金带围图》


清末民初的江苏沈氏姐妹在传统书画绣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和摄影艺术,创立出“仿真绣”,也名“沈绣”,独树一帜而享誉海内外,开启了近代书画绣的新风。

为辅助展陈,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明清针法图灯箱,还将缂丝书画、顾绣历史和技艺发展过程等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展版图谱展示给观众。观众还可以扫码获取“朱缂法”的导览说明及3D视频,一窥其神乎其神的缂丝技艺。


展厅中一台传统的缂丝织机,让观众直观地了解缂丝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D视频首次清晰呈现织造中“通经回纬”的特殊工艺细节,并独家动态呈现10种主要缂丝技法。

展览还为儿童充分考虑。比如展厅中的朱克柔和韩希孟Q版插画;微信导览在成人版语音的基础上,增设了亲切的儿童语音导览;亲子工艺工作坊、线上手工教程等,将帮助未成年人体悟中国传统工艺之美。

由于缂绣文物非常脆弱,展览时间仅为两个月,而且部分珍贵文物将于5月31日、6月28日进行轮换。


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

展览时间:2021.5.21—2021.7.18(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览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