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东京审判开庭75周年。
刚刚在上海交通大学闭幕的 “纪念东京审判开庭7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 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之女梅小侃重温了梅法官在东京法庭开庭当天日记中的几段话,把与会者带回75年前。
75年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开庭,美、中、英、法等11国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审判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等日本战犯的历程。
东京审判作为一件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是一场法律活动。相关研究跨越了法学、历史学两个学科,而与之有关的指挥官责任原则、南京大屠杀案等是学界的热点议题。尽管东京审判已经过去75年,但是,它遗留下的国际法问题与历史问题依然有争论或探讨的余地。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牛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单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徐持和牛津大学国际法学博士生毛晓分别以《东京宪章》和“谋杀罪”为切入点,指出东京审判对如今国际刑法的意义与启示;上海交通大学讲师赵玉蕙、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姚刚则分别围绕着指挥官责任原则、南京大屠杀案等议题展开对东京审判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对日战犯审判的探讨。
为纪念75年前这场重要的历史活动,同时总结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以来取得的成果,研讨会特别设置“纪念座谈会”环节。
战争与和平是从古至今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的重大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和平的环境,但战争的阴霾至今没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消除。鉴于此,重申战争审判的遗产和意义,便应是一项始终持续进行的工作。
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战争审判相关议题,同时搜集、整理、出版相关史料,并进行数据库建设。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