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杨怀远走进上海会客厅直播间,这也是杨怀远首次参加国内媒体的直播节目。
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剧本改了11稿
作为劳动模范,杨怀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小扁担”精神享誉中外。最近,上海静安区北站街道上演了以杨怀远为人物原型的情景剧《最富有的金婚伉俪》,这部情景剧由上海静安寸草心社区公益发展中心和静安区北站街道老年协会合作共同打造,剧中人物除了三位青年角色由街道社工担任外,主要人物角色由社区退休人员扮演。
剧中老年时期的杨怀远和佘秀英(资料图)
这些舞台经验为“零基础”的非职业演员怀着对老劳模的崇敬之情,全情投入,将杨怀远和佘秀英这对劳模夫妻走过的50年风风雨雨浓缩在整部剧中。由于资金有限,情景剧的道具、场景、音效都是剧组人员自力更生DIY的。除了找道具,最考验大家的是舞台表演,扮演老年杨怀远、佘秀英以及佘老师母亲的演员,都已年逾6旬,为了记住每一句台词,他们早也背、晚也背,甚至半夜里起床挑灯夜战。为此,上海会客厅也邀请了北站街道参与情景剧的社区居民和街道社工一起走进直播间。
张焕苏介绍剧本创作过程
静安区北站街道“老顽童剧社”成员张焕苏在剧中饰主持人和旁白,谈到剧本创作过程,他在直播间坦言
我们都是退休人员,年纪最大的73岁,最小的62岁,平均年龄66岁。在我们得知街道要把杨怀远先进事迹搬上舞台的消息时,大家都非常高兴。由于没有现成的剧本,我们采取“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剧本前前后后就改了11稿。我们多次到杨怀远家中采访。当我们看到他家小陈列室的大量照片和实物,无不为之感动。杨怀远挑了38年的扁担,他在工作中研究旅客的心理,编出了几千首服务的诗歌和顺口溜,这些顺口溜非常接地气,如果没有对旅客的感情投入,是写不出来的。”
这次的情景剧演出经历,也让年轻的社工们与老劳模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感悟到劳模的力量。北站街道“双拥”干部、社工王嘉隆在剧中扮演青年杨怀远
我们专门向杨师傅借来了当时的工作服,但是刚接演这个角色时,我因为比较胖,穿不下这套衣服。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加接近人物原型,我开始减肥,节食、健身锻炼,最后减重近20斤。”
上海静安寸草心社区公益发展中心社工卢欣遇担任该剧的副导演,作为剧组最年轻的成员,1998年出生的她坦言
自己之前并不熟悉杨怀远,上学时课本里也没有提过,为了这次演出,我专门上网搜索了杨师傅的事迹,打心眼里对这位老劳模感到敬佩。”
社区居民朗读杨怀远服务的诗歌和顺口溜
为了表达对老劳模的敬意,在直播间,参与情景剧演出的社区居民和年轻社工们纷纷走上台,用沪语和普通话朗读杨怀远当年编写的服务诗歌和顺口溜。
杨怀远:自己只是一位普通人,大家演得很好
谈到这部以自己为人物原型的情景剧,杨怀远表示
他本人一开始并不希望出现在文艺作品当中,因为自己只是一位普通人,只是做了一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工作,这是自己的义务。但是在观看了这部情景剧之后,发现大家演得还是很好的,这令自己非常感动。”
杨怀远解读小扁担精神
尽管今年已经是86岁高龄,在直播间,杨怀远还是精神矍铄,说话风趣幽默。
从60年代初挑到90年代末,
从青年挑到中年,
从中年挑到老年,
从计划经济挑到市场经济
从大陆沿海挑到香港地区
为了人民挑扁担
越挑心里越觉甜
万里征途跟党走
肩挑扁担永向前
为了人民挑扁担
老人困难挑在肩
心怀朝阳大步走
泰山压顶腰不弯”
杨怀远解释挑扁担工作方式的由来
对于为什么当年要在船上采取挑扁担的方式,杨怀远解释说
这是因为在当时特定的交通环境下,没有别的工具能比扁担更好,轮船上有许多行动不方便的旅客,而灵活的小扁担能解决很多旅客行李运输的问题,外国人称我的扁担为最好的起重机,是不用传送带的交通工具。”
杨怀远在厦门港为老人挑担(1980年代)
专家:以劳模为主题的情景剧和表演形式,应大力提倡
上海故事家、“王小毛之父”葛明铭几十年前曾与杨怀远相识。1990年,葛明铭策划组织举办了“王小毛学劳模”大型文艺专场,当时邀请了黄宝妹、杨怀远等一批全国劳模出席观摩演出活动,王汝刚、林锡彪、沈荣海等五位“王小毛”与杨怀远等劳模们同台演唱,劳模们还给签名留念。
1990年活动合影,左1为葛明铭,左2为杨怀远(资料图)
时隔30多年,在上海会客厅直播现场能与杨怀远重逢,葛明铭表示自己既高兴又感慨。
杨老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劳动模范,阿拉小辰光就久闻其大名。后来我到广播电台工作以后,办了《王小毛之父》节目,其中搞了一台“王小毛学劳模”节目,邀请了多位劳模来参加,包括就包括了杨老,这张活动合影就是在和平电影院拍摄的。杨老的顺口溜继承了50年代中国新民歌的文化传统,非常通俗易懂接地气,没有高深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场景。阿拉听杨老自己来朗读,就会感到他朗读的语速节奏虽然很快,但是很入耳、很适意。”
30多年之后,葛明铭与杨怀远再次相聚
在直播现场,葛明铭接连用沪语朗读了三首杨怀远编写的顺口溜。
对于北站街道上演的以劳模为主题的情景剧和表演形式,知名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认为
用文艺发扬光大劳模精神,值得肯定。”
知名编剧、同济大学教授杨晓林认为
对这种以劳模为主题的情景剧和表演形式,我认为应大力提倡。歌颂英雄,弘扬正气,树立楷模应该全方位,多层次,不拘形式。用老百姓自己来演绎劳模的情景剧,尽管看上去不那么“专业”,甚至有些生涩和拘谨,但是接更地气,更能表现百姓的生活常态,更容易让百姓感同身受。”
杨怀远签名留念
《杨怀远诗歌日记选——永远的扁担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直播活动结束,杨怀远向本报赠送了自己编写的《杨怀远诗歌日记选——永远的扁担精神》,并签名留念。
杨怀远,男,汉族,中共党员,退役士兵,1937年11月生,1956年3月入伍,1960年3月退役。退役后从事客轮服务工作。38年中,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甘当人民的“挑夫”,自备120多种方便旅客的用具,肩挑小扁担,为旅客排忧解难,被誉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病人的护士”。他将小扁担从青年、中年挑到老年,始终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创造了“小扁担精神”。退休后,他成为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应邀到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作报告600多场,传承雷锋精神,讲述奉献故事。新冠疫情期间主动捐款,为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1961年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198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2019年9月被授予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2020年7月,被授予2020年度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