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里的这些高科技与细节,保障着我们的安全出行

4月22日上午举行的中宣部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今年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要完工61公里,明年达到800多公里,通车运营里程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从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徐家汇)通车,到2019年,上海用26年的时间,成为全球第一个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700公里的城市。今年1月23日,连接顾村公园和紫竹高新区的15号线开通,又增加了43公里,使得上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772公里。

如此庞大的轨道交通线路,每天搭载着1000多万人在这座城市穿行。安全运行,是头等大事!

今天是“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此前晨报学记团参加了15号线桂林路站区“大手牵小手安全不松手”的安全小课堂活动。下面就让我们跟着晨报小记者的脚步,来到新开通的15号线娄山关路站,了解轨道交通运行中车站是如何确保乘客的出行安全的。

“网红”地铁线路的安全“秘密”

晨报小记者  于迦涵

(静安区和田路小学 五年级) 

说到上海新投运的地铁线,大家一定知道无人驾驶的“土豪金”——15号线吧?公共交通,安全第一。4月17日上午,我们晨报学记团有幸实地探访娄山关路站,了解了这条“网红”线路背后的安全“秘密”。

我们来到的第一个场景是地铁站出入口。只看见平平无奇的楼梯和两架自动扶梯,我不禁好奇,这有什么好看的?负责讲解的,是红宝石路站多职能队长陈夕蕾。她指向地面一条黄黑交错的色带说,这是黑黄条,可以提醒人们禁止停留在楼梯口,以免发生危险。

随后她让我们去踩一踩台阶。之前走下来时没发现异样,但经仔细感觉后才知不同,台阶的防滑性能明显比普通地砖好。陈队长解释说,因为上海天气潮湿,经常下雨,为了防止乘客雨天滑倒,15号线的楼梯采用了更具防滑性能的地砖。

从楼梯口来到站厅,陈队长告诉我们,这空旷的过道也经过了特殊设计,可以防止客流对冲。墙角还设有防汛板,以防雨水过多倒灌进地铁。站厅内设置有盲道和无障碍电梯,便于残障人士搭乘地铁。

顺着长长的自动扶梯下到站台后,陈队长向我们重点介绍了屏蔽门。15号线采用全封闭屏蔽门,可以有效防止人员和物品掉入轨道,还能通过红外线装置判断是否有夹人夹物,方便工作人员施救。一旦发生人员被困或者车门无法关闭,站台监护人员就会收到警报,并通过站台前端墙壁上的“PSL手操箱”进行紧急处置,解救被困人员,排除危险。

随着陈队长的娓娓道来,我才知道,地铁线路的日常运营涉及到车辆运行、监控、水电等众多系统,每一个系统都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24小时守护。就拿娄山关路来说,一个站的巡查设备工作如果由一人来完成,需要走上一天。

看来,地铁的安全运行离不开科技、设备和专业人员的完美配合。从1993年上海第一条地铁线路开通以来,近30年的地铁建设和运营史,不仅为上海市民的出行铸就了越来越坚实的安全护盾,也让地铁日益成为新时代海派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百密不疏的地铁安全网

晨报小记者 陆天心

(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 五年级) 

你知道上海一天的地铁客流总量是多少吗?告诉你,是令人惊叹的1000多万!看到地铁里从早到晚不停歇的人流,你也许会和我一样,有时心生担忧:地铁安全吗?会不会有“万一”呢?上周,当我听说可以采访上海地铁工作人员,听他们讲解地铁的安全设计与设施时,我第一时间报了名。来到15号线我才知道,这还是一条无人驾驶线路,我的兴趣就更大了!

一进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出入口处设有无障碍电梯。自动扶梯处,不断有语音提醒:“请注意安全,不要低头看手机”。15号线红宝石路站多职能队长陈夕蕾告诉我们,上海常年,尤其是梅雨季多雨,为了安全,15号线上下楼梯铺的都是摩擦系数很高的防滑地砖。楼梯口处还有防汛板,用来防止雨水倒灌。地铁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活动很多,比如,虽然上海很少下雪,但每年都会组织暴雪演练,其他如消防演练更是频繁密集,这些都是为了“以防万一”。

接着,陈队长带我们来到站台前端。墙壁上,安装了一个其他地铁线路没有的新型装置“PLS手操箱”,上下列车时如果发生突发情况,车站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个操作箱进行紧急操作。

陈站长还向我们介绍了无人驾驶的地铁运行系统中最重要的车控室。车控室里有360度无死角探头组成的监控系统、列车速度自动运行系统、监控车站安全的综合系统等。这些先进的设备都是维护安全的“功臣”。

安全不仅是地铁工作人员的工作,也需要每一个乘客配合。比如乘坐地铁时,有贵重物品掉入轨道怎么办?工作人员告诉我,千万不要擅自跳入轨道,而是应该求助工作人员并进行后续操作。如果地铁运行时突然着火了怎么办?要不要紧急制动立刻让车停下来?陈站长告诉我们,地铁着火后,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并且听从列控的指挥。

采访结束,我对上海地铁安全的担心荡然无存。我知道,超前的设计、先进的设备和系统、严密的人员培训,还有你我每一个乘客的安全意识,这些将共同编织成百密不疏的“地铁安全网”!

地铁安全 你我同行

晨报小记者 陈忻颜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西) 三年级) 

你一定乘坐过地铁,这可是我们上海市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在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到来前夕,我们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来到15号线娄山关路站进行参观采访。红宝石路车站多职能队长陈夕蕾阿姨和区站长顾点阿姨,为我们讲解关于乘坐地铁的安全知识。

你有没有注意过,地铁站里经常有弯弯曲曲的通道,有时候会让人感觉绕远路,为什么这样设计呢?站长阿姨告诉我们,这样的通道叫做“蛇形通道”。上海每天有1000多万人乘地铁,如果发生客流对冲就很危险,因为往不同方向走的乘客迎面而来,容易发生互相碰撞、挤压、踩到脚等情况。蛇形通道能帮助不同方向的行人各行其道,不互相撞击。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走蛇形通道虽然有时候会绕远路,但是可以保证我们的安全。

站长阿姨还说,如果在地铁里发生紧急情况,可以跟中控人员直接联系……这时,我脑子里冒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很多人在同一时间联系中控人员,电话会不会占线呢?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站长阿姨微笑着回答我:“不会的。因为,中控系统有好多台电话。如果这台电话被占用了,还可以连另外一台。”

在这一天的采访中,两位阿姨还给我们讲了15号线的各种“秘密”。我不禁感叹,现在的科技可真发达呀!正是科技的发展,地铁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还有我们每一位乘客的配合,才有了安全的地铁出行。

地铁站里的“安全卫士”

晨报小记者 朱伊成

(盛大花园小学 五年级) 

你想知道我们所熟悉的地铁站是怎么工作的吗?你想知道地铁站里是谁在保护我们的安全吗?那么就让我们到新开通的15号线娄山关路车站去一探究竟吧!

刚踏入地铁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明黄色的主色调,屋顶垂下一排白色的“波浪”装饰物,代表的是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这可是娄山关路的特色之一。另外一个特色是这里的标志牌,又大又亮,远远的也能清楚地看见,非常醒目。地铁站的新设计,真是又独特又美观呢!

当我们乘坐自动扶梯下到站台时,就能看到两边的屏蔽门了。它可是地铁站里的“安全卫士”之一。屏蔽门让乘客和列车保持一段安全距离,它的隔音效果也很好,能阻隔列车进站时发出的噪音,给予乘客一个舒适的等候环境。

再走到车头处,发现墙上挂着一个小巧的铁箱子,它的全名是“PSL手操箱”,它也是车站里的“安全卫士”。在每节车厢上,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感应器,如同一个个小兵。如果有车厢发生了夹人夹物、车门无法关闭的事件,小兵就会立刻告诉手操箱:“这里有困难!有东西困住了!”PSL手操箱就会立即出现红灯示警,召唤工作人员赶来操控里面的按钮,快速解决事故。

据介绍,整个车站的“大脑”,也就是车控室,负责整个车站的运营安全。我就介绍一下其中一个超牛的设备——CCTV监控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通过遍布车站的几十个摄像头,进行360度无死角的全景监控。

地铁车站中这些隐藏的高科技设备,正悄悄保护着我们的安全,希望你在下次进入地铁站时,留意一下那些默默无闻地保护着我们的“卫士”吧!

乘坐地铁,请注意这些安全细节

晨报小记者 童馨

(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四年级) 

快捷的地铁,是我们很多人出行的首选。所以安全对于地铁运行来说,是首要的大事。4月17日,我来到15号线娄山关路站进行参观,了解到很多的安全细节,这些安全细节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帮助乘客化险为夷。

进入地铁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自动扶梯。扶梯平台正中有一个圆形按钮,乍一看并不显眼,但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叫作紧急制动按钮。在地铁站台的屏蔽门顶也有这种类似的紧急按钮。这些圆形小按钮,是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的。比如自动扶梯上有人的衣服被夹住,屏蔽门夹住异物等。不过平时没有状况时可不能轻易去启动,特别是在紧急关停自动扶梯时,一定要提前预警,避免人群因为惯性而滑倒,出现危险。

随着人流继续往下走,来到站台。站台上有一条黄色的候车线,这是提醒乘客在候车时千万不要超过黄线,确保安全。列车门与屏蔽门之间有空隙,如果人或者物夹在中间,都会十分危险,所以千万不要扒车门。如果发生手机等物品掉落到轨道里,可以求助于地铁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有专业的设备会帮你取出。

环顾地铁站台上方,你还会发现,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序列数字编码。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这是地铁站台的“身份证”,专业名词叫做报警点位序号。当发生紧急状况,需要报警时,只要说出这串数字编码,就可以让工作人员迅速找到你。

15号线还是一条无人驾驶的线路!不过不用紧张,虽然没有驾驶员,但车厢里有一名“列控”巡视。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列控”就会到车头打开操作台控制列车。车厢里也有紧急呼叫设备,让你在紧急情况下能找到“列控”。

地铁的安全运行,离不开高科技的设备、专业的工作人员,还有我们每一个人。

15号线,用高科技与个性美为上海地铁代言

晨报小记者  宋先喆

(汾阳中学 六年级) 

今年1月23日,连接顾村公园和紫竹高新区的15号线开通。个性化的站点设计、科技感十足的无人驾驶,让它很快成为一条“网红”线路。它不仅是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代言人”。4月17日,我们晨报小记者来到15号线娄山关路站,听听这条最新线路的与众不同。

偌大的站厅,呈现明亮的黄色。进站闸机处的上方,装饰了一排“波澜壮阔”的吊顶。15号线红宝石路队长陈夕蕾介绍说,这代表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设计师在设计15号线车站时,不仅注重它的功能与安全,还考虑到了美观。所以,15号线上有“四季主题”的站点:春——顾村公园站,夏——长风公园站,秋——桂林公园站,冬——紫竹高新区站,还有“网红”车站——吴中路站,每个站点都有其个性之美。

与以往的地铁站不同的,还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地铁口的标志较大,方便找到对应的地铁口;出入口的台阶地砖更加“粗糙”,是为了防滑;入口处还有一块防汛板,防止雨水倒灌。

当然,15号线最让人“弹眼落睛”,是它的“无人驾驶”列车。站在车头,你可以看见自己在空无一人的隧道中穿行。有人会问:“这样安全吗?”顾站长介绍说,每列车上都有一名“列控”,在车厢内巡视。当有必要人工驾驶时,“列控”会来到车头,拉起警戒线,打开控制面板,进行人工驾驶。

15号线采用的还是全封闭屏蔽门,红宝石路站多职能队长陈夕蕾介绍说,这样可以节省空调耗能,降低噪音,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乘客或物品掉入轨道。我们还看到站台的墙上,有一个15号线特有的盒子,这个盒子名字叫“PSL手操箱”。如果有乘客被车厢门夹住,这个车厢的警报灯会在这个“盒子”里亮起,同时列车也无法启动。

除了地铁车辆和车站上的安全设施,地铁车站内还有CCTV监控系统、紧急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探测器等安全保障。兼具高科技和个性美的15号线,是上海地铁历经28年高速发展的代表。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从人工驾驶到无人驾驶,上海地铁真棒!

带教组稿:张智丽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违者必究。)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