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江姐”唱响舞台,“红岩精神”为何还能打动当下观众?

诞生于1964年的红色经典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为上海歌剧院的保留剧目,自1965年由第一代“江姐”任桂珍首演后,“红岩精神”一路从唐群、陈海燕、江燕燕、黄蕾蕾,传递到如今的85后青年歌唱家何晓楠、周琛,五百余场演出中,培养历练出六代“江姐”。

4月3日、4日晚,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重要演出之一,民族歌剧《江姐》登台上海大剧院,在指挥家张国勇的执棒下,上海歌剧院第六代“江姐”、两位“85后”青年歌唱家何晓楠、周琛挑梁,再度唱响这部“压箱底”之作。

如何让青年一代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从英雄人物、从艺术前辈身上,感受榜样的力量,将这部红色经典的精髓真正传递到更多年轻观众的内心,让红岩精神薪火相传无疑是重中之重。

舞台上,两位年轻的“江姐”都曾多次得到第一代“江姐”任桂珍老师生前的亲身示范指导。

“任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我们太需要向‘江姐’学习,如果多想想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是不是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何晓楠提及去世不久的任老师,曾经的谆谆教导犹在耳边。

而另一位“江姐”周琛也颇有感悟,“如何朴实真诚的坚守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演好江姐,做一个像江姐那样正气、正直的人,时时刻刻以‘江姐’为榜样端正自己,是我一生都要向任老师学习的。”

本轮上演的阵容中,不仅“江姐”年轻,其他重要角色亦有许多80后90后,既有年轻但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才进歌剧院头次上大舞台的“新兵”。

而青年导演马达执导,舞美、灯光等设计团队亦有上海歌剧院优秀青年设计师朱嘉君、刘沈辉的加入,全剧组的平均年龄都在35岁上下。

在剧组,几乎每个休息时刻,都能看到“老带新”的积极讨论,这种蓬勃的创作激情无疑鼓舞着每一个主创与演员。

 “我觉得大家从老一辈手中接过这部剧,都有着很强责任感,都很想把这部剧'磨’好。比如很多年轻演员大半夜还会发微信给我讨论细节处理。”导演马达在与剧组的碰撞与打磨中,与演员们一起,力求细节上更贴近人物,“我们希望在艺术表演内容以及表达方式上,有新的处理。艺术处理更加有层次,更多人性化的表达,给更多年龄层观众带来共情。我们希望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在舞台上鲜活生动,让观众的戏剧体验更丰富,也更好的烘托出'江姐’的伟大。”

曾经2000年世纪版的《江姐》舞美以现实主义的风格,将自然优美的重庆风光,从朝天门码头到华蓥山的自然风貌,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渣滓洞看守所,生动的出现在观众眼前。

而舞美团队主创之一朱嘉君作为世纪版舞美主创之一韩生的学生,作出了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大胆尝试。“这次的《江姐》舞美设计将以黑白基调来展现舞台,用素描的绘画手法来表现写实的场景,从当代我们的角度来讲述‘那时’的故事。”

《江姐》久演不衰、常演常新的旺盛生命力,无疑是如今大力推进原创歌剧创排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在指挥张国勇看来,《江姐》的生命力,一方面来自红岩精神,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艺术上的魅力,“它的音乐语言、技法并不复杂,但每一个音符都是真诚的,都是作曲家对当年这些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发自内心的感叹。我相信,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艺术的魅力不在于简单还是复杂,唯有真诚最为动人。”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