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小道”“邓小平小道”上发生过什么样的红色故事?春节前夕,在浦东新区一场老干部迎春团拜活动上,73岁的红色诗人桂兴华借助诗歌朗诵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他创作中的寻访经历。
“只看见千山万岭还在向你聚拢、聚拢,越过了所有的障碍!分不清是来自驰出烟雨的遵义,还是来自转战千里的陕北……”
剧场里,电影艺术家赵静、主持人叶波朗诵的《开国大典》在观众耳边回荡。此时,桂兴华用平静而又激昂的声音,分享了“毛泽东小道”的故事。
桂兴华说,“可以想象,云贵高原的雨夜,寒意刺骨,只有昏黄的马灯,映照着孤独的身影。真理,有时候真的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他多么坚定,这盏马灯,是如今万家灯火的起源。”
讲完这段故事,诗人又聊起了南昌郊外拖拉机厂的那条“邓小平小道”。整整3年多,这里留下了邓小平踱步沉思的足迹。“真理,有时候如孤独的马灯,有时候如崎岖的小路,开始总处于逆境,但只要有了坚强的意志、远大的志向,就不怕独步在小路上。”
据桂兴华透露,此次团拜活动选用了其长诗《兴业路》的5个片段。今年4月14日晚上,在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将演出长诗的全部内容,这场朗诵音乐会由中国作协和上海作协联合主办,由10多位优秀的朗诵艺术家分别激情演绎。
为何要在朗诵之间安插一个故事环节?桂兴华表示,一方面想让观众了解作者是怎么触动灵感,构思、布局、创作的;另一方面希望调节剧场气氛,时而汹涌澎湃地朗诵,时而平静的叙述,让朗诵会更加有节奏感。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