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看展:去中华艺术宫看张乐平和他的三毛

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是几代人心目中永远的孩子。中华艺术宫正在展出“回眸——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趁着节日,不妨带着孩子去看看那个活跃了几十年的孩童形象,全面了解“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的艺术成就。展览将于2月28日结束。

三毛形象最早是在1935年上海的《晨报》副刊上出现。他的形象定位是上海弄堂里一个小康人家的小男孩,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又会耍些小聪明。这个时期的三毛漫画是从儿童视角来表现上海市民生活乐趣。

抗战爆发后,张乐平笔下的三毛转化为一个心系民族安危的小人物,出现在《三毛从军记》里。之后三毛又成了流浪儿,在旧上海遭受了种种欺凌和压迫,唤起广大民众的同情心。《三毛从军记》是中国第一部军旅漫画,也是中国第一部没有文字的长篇连环漫画。

■《三毛从军记》

■《三毛流浪记》

■1949年的三毛彩稿

上海解放后,三毛依然出现在张乐平的漫画中,他在新社会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张乐平先生用这一突破人的生理成长规律的艺术手法,让三毛跨越了时代,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永远的小孩。

张乐平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漫画家,在他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不仅以漫画享誉全国,他的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中国画等创作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本次展览展出张乐平先生400余件作品中,有漫画、国画、剪纸、战地速写、小说插图,甚至还有彩塑和时装设计。而中华艺术宫珍藏的《三毛从军记》60幅原作,也是首次向公众展示。

■张乐平先生的时装设计

张乐平为什么会在美术领域跨界无碍?原来,他早年曾在上海一家私立美术学校学习一年多,加上他聪颖勤奋,20岁左右已能熟练掌握速写、插图、黑白画、拼贴画、广告设计、时装设计以及泥塑制作等,尤以剪纸最为突出。张乐平先生的剪纸,秉承新兴木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吸取欧洲剪影艺术手法来展现大上海,于是将民间艺术剪纸变身为现代都市艺术,开创了海派剪纸的先河。

张乐平先生还把布料、色纸拼贴成作品,将泥雕与纸结合做成作品,这些都标志着他是中国现代艺术重要的开拓者之一。

■张乐平剪纸《除夕的城隍庙九曲桥》 1935年

■张乐平《祖国万岁》 1959年

抗战爆发后,张乐平发起成立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参加漫画宣传队,其作品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鞭笞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与残暴,向大众吹响了团结战斗的号角。同时,他也以战地速写的手法,把前线战士和志愿者的身影真实记录下来。

晚年的张乐平对彩墨画的兴趣日益浓厚,创作基本都集中于漫画和中国画上。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