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房长制”+“定制化”……历时549个日夜,普陀区被正式评为“2020年度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宜川路街道也成功创建“2020年度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
定时定点,规范商铺分类
从店铺生活垃圾随意丢放,到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回收;从路面环境随机抽查,到专业队伍的不间断巡查;从投诉不断到,商户自治有的放矢……那条百年中华新路完美焕颜了。
1.0版的时候,是环卫工人驾驶三轮收运车“摇铃上门”沿路逐家收集,不定时,不定点。那时候的商铺整包投放,却无法严格垃圾分类。后来升级到了2.0版的垃圾分类,收运车专业了,一日两次“定时定点”收集,现场分类投放,垃圾分类率显著提升。只是,“定时定点”收集,“有时候做生意忙忘了,就错过了倒垃圾的机会,当天倒不成,垃圾只能放到明天,湿垃圾岂不臭死。”经营早餐店的小陈说,为了准时倒垃圾,他还特地上过闹钟。
没想到的是,不多久,一位工作人员找上了门,还送来了一张IC卡。“现在真的是越来越先进了啊,连倒垃圾也智能了,刷卡倒垃圾,还实行了短信提醒。”如今不上闹钟,小陈也不会忘倒垃圾,乐呵得很。每天的上午9点和下午3点,一辆清运车准时驶入了中华新路,在1180号门前停下。随着后车厢开启,干湿分离的垃圾桶被环卫工拉下了车,在街边排排站。此时,在五分钟前收到短信提醒的店主便带着IC卡纷纷来到投放点投放垃圾。整个过程不过二三分钟,而商家当日的投放记录也通过设备传输给后台。
记者了解到,中华新路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实施刷卡管理,实现3.0版本的收运模式,并在辖区内复制推广。目前已启动交通路、石泉东路、朱家湾后浜路、华阴路、光新路、农林路等7条街的自律组织,为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做准备。同时,街道在宜川辖区内推动店铺垃圾分类和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完成18条街信息排摸和建成18条路一街一群(微信群)。
科技+管理,强化监管测评
科技助力“分类”,除了在收运环节。宜川路街道还对102个分类点位全部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由绿容所成员、居民区干部、第三方巡查人员、街道网格中心对垃圾箱房进行每日的视频监控和现场巡查,在微信群内及时通报问题,出具整改单,要求物业即知即改,对源头分类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破解误时投放难题。健全完善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建设,48个两网融合服务点网点编号、价目上墙,管理规范,运营正常。
除了科技,还有人力。一直以来,垃圾箱房“房长制”是宜川街道的特色。为此,街道进一步落实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责任,由居委会与物业协商形成箱房值守表,精确到人、精确到时间段,确保无缝衔接。一小区一制度,给予“定制化服务”。
在中远两湾城,我们根据特大型小区垃圾分类治理难点,将误时投放点设置在出入口,每天12小时派专人看管分拣,解决了“炸药包”问题;在宜六二委第二小区,房长制让闲置一年的宜川六村108号箱房顺利开启,省去周边居民8分钟路程……
然而要取得好成绩,还是要靠所有人。除了房长,整个街区全员下沉。由街道分管领导带头,全员下沉至居民区。实施网格化管理,落实分片包干制度,与居委、物业和执法部门打好“组合拳”,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完善促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的长效机制。城管部门共计出动执法人员1959人次,开展执法检查887次,开展专项执法整治7次,检查投放收运环节各类单位797家,教育劝阻234起,责令整改199起,立案96起,罚款金额共计11350元。
据悉,目前已实现45个居住区和43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全部达标;可回收物日均回收总量达到18吨,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32吨,干垃圾日均处置量控制在55吨以下。
宜川路街道表示,2021年,宜川路街道将广泛听取民意,积极回应群众呼声,稳固提升中远两湾城特大型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加强联动,“科技+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新旧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复制可推广中华新路成功经验,着力提高辖区单位、沿街商铺垃圾分类实效。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天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