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仿形十大动物,卢式心意拳练身更练心

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27

守护项目卢式心意拳
传承人:余江遇见余江老师,是在北虹路的上海“十大形功夫馆”。因为常年习武,余老师身形挺拔、臂膀宽厚,谈话间文静儒雅,他担任十大形功夫馆馆长,亦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卢式心意拳”传承人

卢式心意拳,是由一代宗师卢嵩高老师从河南心意六合拳承袭演变,在上海开创的一种拳法,在沪上民间具有较高普及度。它象形取义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这十种动物的运动形态,讲求一招制敌,不拖泥带水。 

待给我们演示心意拳招式时,余江老师却透出和平日有异的神情,只见他表情凝肃,眉头微锁,目光炯炯有神,掌臂暗暗发力,“饿鹰扑食、野马奔槽、寒鸡寻食……”一招一式尽显克敌之势。余老师说,“心意”二字,指思考、想象。打拳的时候,上下左右前后为六个方位,身体处于“方”中央,要昂首、挺胸、拔背来撑“方”纠“正”,这也表现了武术人的生活方式。 

余老师说,习武有三个阶段:武术、武意、武艺。在武术阶段,学和问的都是“术”,学到最后,练的是形意、心意,和艺术相通,也可以传世。到彼时,并非是练给别人看,而是练给自己看,是自己很喜欢的一种“心境”。

余江老师的弟子,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有做汽车电子、高科芯片,还有法律工作者等。弟子陆海峰说,学习武术仿若开启了一扇窗,走进传统文化之余,更帮助自身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很多境遇,“原本心里想得高大上,有7分实力,但临场一慌,连3分都没有了。”习武,会“放松”才有“紧张”,一张一弛,知己知彼,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唯有千万遍地重复研习,方能练就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才是习武的精髓所在。“打拳要用脑子、用心,学生的试卷在纸面上,习拳者的试卷在身体和心里”。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一人一形一套拳,一生一练一经典

晨报小记者 徐卓涵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七年级)
作为上海市非遗名录中的中国功夫——“卢式心意拳”是海派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这大名鼎鼎的“上海派心意拳”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带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我们晨报小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长宁区的“十大形功夫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卢式心意拳”的传承基地。
推开功夫馆练功房的大门,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数十位身着练功服的“武林高手”们正热火朝天地操练着,有的动作轻如燕,有的身形灵如猴,有的出招劲如鹰,有的气势猛如虎……或攻或守,或疾或缓,把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忍不住拍手叫起好来。 
卢式心意拳第三代传承人,十大形功夫馆馆长余江老师笑着问我们:“你们看看,这些动作都像什么?”“那个跳跃的动作像猴子”,“这个进攻姿势像老鹰”,我们纷纷抢着回答。卢式心意拳俗称上海十大形,因为它象形取义,模仿十种动物: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在猎食、防御时的姿态。卢式心意拳根据学拳人的不同体形,选择不同的动作练习。比如这位高高壮壮的老师打的是熊形,那位瘦瘦的老师打的是猴形,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那么厉害的拳法,老师们都是从小练起的吗?”面对我们的提问,余老师的弟子之一徐翔老师笑呵呵地回答:“我平时是做法律工作的,这几年才跟着余老师练拳。以前身体不好,练了十大形后,身体越来越壮,随随便便跑个几公里没问题。”余江老师补充道:“心意拳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创,用来杀敌报国,因此除了实战性强,它还有容易上手的特点。后经过一代武学宗师卢嵩高大师继承和发扬,将实用、强身、易学作为特色,老少皆宜。” 
听着余老师的介绍,我们不禁对卢式心意拳心驰神往。看到我们一个个都坐不住、跃跃欲试的样子,老师便传授了我们一招“野马奔槽”。这一招式的精髓在于要体现出饿马夺食时的迅疾和气势。只见老师先向前跨上一步,起脚从下而上踢向对手腹部,接着顺势出拳击打其下颌,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我们依着老师的样子,比划起来,不一会儿竟也能有模有样地打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自觉“学有小成”的小记者们纷纷表示:“真的不难!这么棒的拳法,应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
余老师点点头:“练武,不仅能强健身体,更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卢式心意拳,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爱国、感恩、正气、大义、勇敢’的武术精神。”
好一套卢式心意拳!习得一身,正气一生,忠勇仁善,心意如一!

心意拳“心意”之所在

晨报小记者 范泽熙
(进才中学北校 八年级) 
“掌心推出,袖口生风;定步摇闪,伺机发动……”卢式心意拳讲究灵活闪躲与爆发,可以在一闪一躲瞬间精准打击对手。这个暑假,我来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卢式心意拳”传承基地,与传承人余江老师交谈后,觉得这个拳种“帅极了”!
卢式心意拳源于河南心意六合拳,后来一代宗师卢嵩高老师将之继承和发展,并在上海开创了海派的“卢式心意拳”,这门武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变化与需求不断进化。 
卢式心意拳还是因人而异的,不同体型的人练习不同的拳。卢式心意拳又名“十大形”,顾名思义,有十种拳术以“禽类”“兽类”命名:比如鹞形与鹰形,鹞形拳法比较适合身形正常的人学习,而鹰形则适合个子高且手长的人;鹰形习拳者的身形优势是从上往下打,而鹞形却是旋着出招。
经过学员们的一番详细介绍,我们深有感触,拳法中的拳式看似相近,实则却是严谨细致的存在,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门路,更是需要仔细研究和长期操练才能摸到其中的精髓。  
 听功夫馆的学员们说,“在坚持习拳之后,你甚至还会发现你的品行、身心方面都在慢慢发生着不可思议的变化。”由于长期练拳,人的肌肉会得到锻炼,从而使得心肺功能增强,小毛小病也没有了。这仅仅是“身心”当中“身”的一部分,而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习拳,在耐得住寂寞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人的心智也不断成长,今后遇到挫折时,就会有动力来积极克服,这与古人说的“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道理是一致的。
采访过程中,余江老师让他的得意门生来教我们试打心意拳中的“马拳”。看似很简单的动作,抬腿、提腿、手击,每个动作都有讲究,要打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余江老师说,心意拳并不难,很好入手,但需反复多年练习,才能深得其中精髓,这才是“心意”之所在。
作为一门非遗技艺,余江老师和学员们希望卢式心意拳能在上海,乃至全国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让人们的身体更健康,让大家的运动方式变得简便快捷,这也许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心意”。 
 
带教记者:崔翼琴  俞诗(实习生)
活动统筹:张智丽
视频文案:崔翼琴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