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作为“艺树计划”的一次全新尝试,由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下辖的上海芭蕾舞团、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联合制作的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在音乐厅首演。
尽管“沉浸”(immersive)演出不是新鲜事物,为一座音乐厅量身定制一台原创芭蕾尚属首次。
聆听着器乐演奏家的现场演奏,观众们与芭蕾舞演员“形影相随”,穿梭于上海音乐厅各处华美的空间,从北厅到二楼走廊,从大厅到南厅,当芭蕾舞者走下舞台,“沉浸”于空间与人群之中,以最真实的肢体呈现心声,在纤毫毕现间与观者互动,所有人都“沉浸”在不同于镜框式舞台的声色魅力中。
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帜、一座90岁的文化地标,两大文艺机构携手落下了沪上“沉浸”式芭蕾第一。
而此次上演的沉浸版仍由吴虎生担纲编导并领衔主演,上芭主要演员戚冰雪、袁岸璞、孟繁宇,独舞演员涂瀚彬等新生力量,在音乐厅不同场景的变换中接力“登台”。
“时隔三年,这部作品以全新的方式上演,也见证着我的成长”,吴虎生透露,为了更好地适应沉浸式的演出形式,他不但增加了独舞与双人舞的部分,还与主创团队一同精心设计了不同的转场方式。场景切换怎么衔接,是用舞者、音乐还是多媒体?如何更好地引导观众?“这些都花了我们很多心思去设计。”
此外,沉浸版的表演对芭蕾舞者的要求也非常高,“观演距离的改变,让演员的每一个情绪、表情,哪怕是一次细小的嘴角的上扬,都能被观众轻易捕捉,这对舞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战。”吴虎生说。
为保护芭蕾演员,“艺树计划”还依据音乐厅各个空间的尺寸,特地定制适合舞者表演的地胶,并分为黑、灰等不同的颜色,以适应新媒体艺术创作。
同时,根据舞蹈编排与音乐厅的空间特点,每个表演区域均有音乐家的现场演奏,包括手风琴、古典吉他、大提琴与钢琴。
上芭、音乐厅为了使演奏曲目与舞蹈的表达充分契合,在保留了部分原剧中音乐的基础上,新加入了由手风琴演绎的巴赫《F小调羽管键琴协奏曲》以及大提琴演奏的《D大调大提琴无伴奏第六组曲》等,舞者与音乐在光影浮动中对话。
全新表演方式,也给予了表演者更新鲜的刺激,“尤其是和现场演奏家如此近距离的互动,就感觉有一个人在强有力地支撑,让我更尽情地去释放内心的情感。”
此番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的推出,是继公众开放日后,上海音乐厅又一次深度拓展表演新空间的尝试。
“上海音乐厅大修后,如何开放更多元的艺术空间?这次演出是很好的试水”,在总经理方靓看来,上海音乐厅的建筑场景丰富,通过沉浸式表演让观众感受建筑之美再合适不过,“一个文化空间想要吸引更多观众,就不断解锁全新玩法”。
她还透露,未来上海音乐厅还计划打造一台长期驻演的沉浸式表演,让更多观众把艺术欣赏和建筑体验结合在一起。
作为演艺大世界的特色品牌之一,大型艺术公益与普及项目“艺树计划”由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汽集团共同主办,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音乐频率倾力支持,以“艺术让生活更美好”为指导方针,秉承“民族性、普及性、大众性”的品牌定位。
今年“艺树计划”举办至第二届,继古琴之后首度聚焦芭蕾艺术,10月启动以来,连续策划芭蕾与妆容、服饰、配饰、电影、健康等不同领域的跨界活动,带领市民观众探秘上芭、感受 “口罩芭蕾”奋斗之美,而“芭蕾有你”工作坊更吸引学龄前至60岁市民踊跃报名。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