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人眼中的贝多芬什么样?这场16小时马拉松音乐会中找到答案

为纪念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诞辰250周年,12月16日8点起,一场《贝多芬在中国——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16小时马拉松音乐会》开启全球同步直播,并将持续到24点。

音乐会通过嘉宾访谈、现场演奏、音视频赏析等形式,从音乐家、学者、乐评人、策划人、乐迷等多重视角,全方位展现贝多芬的音乐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现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发展。

音乐家眼中的贝多芬

贝多芬伴随着一代中国音乐人的成长,在贝多芬纪念年之际,中国音乐家们也交出了一份答卷。

曾在贝多芬“第二故乡”维也纳求学的指挥家张亮,深得德奥作品精髓,于今年发行了他执棒上海爱乐乐团现场灌录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在疫情蔓延全球的2020年,纪念贝多芬不只是致敬古典音乐先贤,同样也是借由贝多芬音乐里与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传递到人们心中。”

直播中,张亮还分享了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学习生活以及这些经历所带给他的音乐上的转变和感悟。

指挥张诚杰曾在德国留学七年,师从于已故指挥大师、贝多芬的权威诠释者库特·马舒尔,在不断历练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家。离开德国七年之后,张诚杰故地重游并找到留学时期的老师“回炉”学习,探讨艺术人生,获得了许多乐队实践的机会。

在前不久的一场星期广播音乐会上,张诚杰执棒上海爱乐乐团,与钢琴家江晨带来了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江晨也在直播中解读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及声乐作品,破译贝多芬的音乐密码。

钢琴家张胜量(牛牛)、小提琴家黄蒙拉、口琴演奏家赵晨曦、长笛演奏家胡喆接力演绎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黄蒙拉将贝多芬比作自己曲目库中的一道“硬菜”,“对于所有学音乐的人而言,从一开始无论接触的是什么乐器,有三个作曲家绝对逃不掉,贝多芬、莫扎特、巴赫,他们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石。贝多芬的作品更是影响了后代每一位作曲家,我在独奏会中安排曲目时,经常选用他的作品,他像是菜单里必点的那道牛排。”

女高音歌唱家宋倩此前唱过最多的作品,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那段合唱的领唱,而此次在直播中,她得以有机会首度挑战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剧作品《费德里奥》选段,“虽然很有难度,但这部作品的感染力非同一般,在今天这样特殊的日子能够演唱,很荣幸。”

贝多芬音乐的“新玩法”

当代年轻人会如何什么样的形式纪念贝多芬?大师的一生将如何在歌曲和戏剧中娓娓道来?

此次直播中,还未正式开演的音乐剧《贝多芬》带来电台首秀,《声入人心》人气选手贾凡、音乐剧演员崔恩尔、祝颂皓以及音乐总监李玮捷在现场带来了剧中的精彩唱段,让音乐剧迷过一把“超前点播”的瘾。

“对于学习声乐的我而言,以前对于贝多芬更多的了解也许来自文字,但音乐永远是了解贝多芬最好的方式。现在有机会用音乐剧的方式来呈现,同样是很好的机会。”

在贾凡看来,相较于古典音乐较高的欣赏门槛,音乐剧的形式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去走进这位“乐圣”,“我们不必拘泥于形式,音乐剧可以通过更抓人的方式,呈现贝多芬的另一个侧面。”

贝多芬音乐的全新器乐组合改编,也是马拉松音乐会的亮点所在。

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搭档钢琴家左章,琵琶演奏家吴蛮搭档竖琴演奏家茱莉·史密斯·菲利普斯(Julie Smith Phillips),中阮演奏家薛淼搭档钢琴家齐一多,古典吉他演奏家范晔搭档竖琴演奏家陈妤颖,都不约而同地挑战了贝多芬为曼陀林和古钢琴而作的音乐作品。

此外,杨雪霏和黄蒙拉带来艺术歌曲《阿德莱德》古典吉他与小提琴的改编版,拓宽了贝多芬作品在小众乐器上改编的可能性。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也从专业领域出发,深入浅出地为乐迷导赏,分享小众乐器作品,探寻贝多芬音乐背后的“冷知识”。

贝多芬的“中国足迹”

贝多芬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接受度最高的音乐家,李叔同、鲁迅两大学者推崇贝多芬,并以贝多芬为起点,逐渐引入西方古典音乐,“乐圣”之称也源于李叔同。

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带来李叔同以贝多芬的曲填上词写成的学堂乐歌《众生》、《乞命》,追溯贝多芬在中国的足迹。

1911年,上海公共乐队首次演出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末乐章,1936年,上海工部局乐队进行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中国首演,这也是如今的上海交响乐团前身,这些珍贵的史料也见证了贝多芬音乐在中国的发端并不断壮大。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与大家分享曾有“远东第一团”美誉的上交作为亚洲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与贝多芬之间的深厚渊源。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节目总监刘爱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公益事业部艺术总监沈舒强则在第三板块,从幕后策划人的角度,讲述“贝多芬在上海”的高光时刻。

活跃在美国的中国指挥家蔡金冬执棒巴德当代乐团,复刻历史上第一支演绎贝多芬交响作品的中国人乐队的编制,奏响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马拉松音乐会的最后,上海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上海爱乐乐团、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将接力演绎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再次以音乐的力量激荡人心。

贝多芬与中国的渊源有百年之久。

此次直播中,音乐学者们也带领大家从中国文化看“多面”贝多芬。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韩斌为大家分阶段梳理贝多芬“走进”中国的历史;伍维曦从中国的绘画、诗歌作品出发,探寻贝多芬晚期作品与中国艺术作品的种种审美共通点;谢力昕、沈次农从“黑胶回潮”现象看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分析贝多芬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王丹丹则结合当下的疫情,聊了聊隔离在家的人们如何体验“贝多芬式的孤独”——无法出门,无法与人接触,人们也学着像贝多芬一样适应孤独,甚至享受孤独。贝多芬用音乐讴歌着博爱、力量和勇气,面对逆境,他的“英雄主义”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敬重在今年尤其鼓舞人心,他的精神力量显现于音乐,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所有人。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