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南昌路上,梧桐树叶片片飘落。这段时间,位于南昌大楼底层的南昌路300号里正在举办一场名为“遇见·南昌路”的主题摄影展。透过大大的落地玻璃门窗,过路的行人就能清楚地窥见室内空间的全貌。但要想进一步了解南昌路的故事,还得走进这扇门去看一看。
百年南昌路的前世今生,浓缩在一场摄影展里
11月23日,记者走进这处空间,探访了正在这里举行的“遇见·南昌路”摄影展。整个空间被分隔为上下两层。底层入口处的门厅铺着老式木地板,靠墙的茶几上摆放着银杏叶形状的便笺。一幅放大版的1945年南昌路街区地图从墙上垂到地上,呈“L”型展开。有关南昌路地标建筑、弄堂风貌的摄影作品被贴在地图的对应点位上,这样一来,哪个位置是什么模样,观众就能一目了然。
■门厅
顺着木质楼梯上到二楼,记者发现,这地方虽然不大,展出的摄影作品却很丰富,既有南昌路过去和现在的影像、沿街小店的照片,也有南昌路居民提供的黑白相片。
墙上挂着的一本本明信片,是此次展览的点睛之笔。明信片上,南昌路的老照片与居民回忆往昔的言语搭配在一起,营造出浓浓的怀旧氛围。
■二楼墙上的明信片
记者在展厅逗留的几十分钟里,不时有人推门进来观展。记者询问后得知,这些观众中,有的是南昌路的老居民,有的则是喜欢这一带的氛围,有空就来转一圈。
从斜土路赶来的郑女士告诉记者,她在南昌路住过很多年,听说这里办展览,特地赶来一看。“我在墙上的照片里发现了熟悉的老洋房和小商店,还有我经常逛的复兴公园,很开心。”郑女士如是说。
■老居民在观展
用影像定格南昌路的故事,
全长仅1.6公里的南昌路,为什么能吸引人们纷纷拍摄、收集与它有关的影像,汇集成这样一次展览?从印在墙上的同名小诗《遇见·南昌路》里,记者找到了答案。这首由策展方创作的小诗,记录了南昌路筑路一个世纪以来见证的历史变迁,包括《新青年》编辑部在老渔阳里初燃的时代战火、作家巴金在淮海坊写下的小说《春》与《秋》,也包括弄堂里的烟火气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以及沿街琳琅满目的小店里蕴藏的创业梦想。
■墙上的同名小诗《遇见·南昌路》
展览的总策划人、环复-南昌路跨界自治会会长朱伟珏告诉记者,有关南昌路的回忆太多,故事太多,不如将它们用影像的形式定格,呈现给对这条路有感情的观众,让大家从黑白的色彩与泛黄的旧相纸中追寻南昌路的过去,再从色彩斑斓的南昌路近影中感受它现在的理想与情怀。
■老居民提供的黑白照片
11月22日至29日,“遇见·南昌路”摄影展将在这里持续展出八天。为了办好这次展览,朱伟珏和环复-南昌路跨界自治会的成员们在空间改造和布展上花了颇多心思,也得到了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在办展资金和场地上的给力支持。
在朱伟珏看来,改造后的空间不止要能作为展厅使用,还要兼具活动功能。展览的内容也不能只是作品的罗列,而应该把整个空间变为具有历史感的场所,兼具互动功能,让走进空间的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南昌路的百年变迁。
■在入口处看整个空间
南昌路300号所在的南昌大楼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建成于1933年。为了让改造后的空间仍旧拥有历史的沉淀感,设计方贡献出了从百年老洋房里拆下、珍藏已久的老地板,铺在门厅和楼梯上。为了让一帧帧静态的影像更有人情味,朱伟珏组织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团队,将南昌路居民的口述回忆整理成文字,配在了部分照片旁边。
■居民的回忆被整理成文,印在明信片上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共征集到来自居民、游客、店家、社区工作者、学者、学生、摄影爱好者的483幅摄影作品,经过环复-南昌路跨界自治会的层层评选后,共有93幅作品在此次展览中陈列展出。
为了方便观众倾诉对南昌路的情怀,布展方在门口留下了空白便笺,供观众撰写留言,贴在墙上。此外,观众还可以从二楼悬挂的一本本明信片上撕下喜欢的一张带走属于南昌路的一份纪念。
■银杏叶便笺上是观众的留言
展览毕竟有期限,摄影展过后,这处空间里还会有哪些活动?朱伟珏告诉记者,11月下旬起,这里还将迎来三场学术盛会,会有作家来这里讲述南昌路与文学的渊源,也会有学者前来介绍对衡复风貌区的研究成果。观众和学者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叠加在一起,为南昌路谱写了新的故事。把更多学者引到南昌路上来,将南昌路打造成当代文化场所的新地标,也是朱伟珏的一个心愿。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